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後來連起來用以驕傲。 而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 所以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驕傲,和很吝嗇不愛人的毛病,這個人就免談了。我們中國人,力戒驕傲,現在外國文化一來,“我有了他真值得驕傲”這類的話,就非常流行,視驕傲為好事情,這是根據外國文字翻譯錯了,把驕傲當成好事。 照中國文化規規矩矩翻譯,應該是“欣慰”就對了。 這是幾十年來翻譯過來的東西,將錯就錯,積非成是,一下子沒辦法改的地方。但
175
261論 語 別 裁
是,為了將來維護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是要想辦法的。有許多錯誤的東西,都要慢慢改,轉移這個社會風氣才是對的。 這是說到慆慢所引出來的。再回到本文“慆慢則不能研精”
,慆就是自滿,慢就是自以為對。 主觀太強,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為什麼用“險躁”?
人做事情,都喜歡佔便宜走捷徑,走捷徑的事就會行險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 尤其是年輕人,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這個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字才對,還是把它改過來。 ——年齡跟著時間過去了,三十一歲就不是三十歲的講法,三十二歲也不同於三十一歲了。 人的思想又跟著年齡在變。“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後悔,已經沒有法子了。看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什麼東西都簡單明瞭。 這道理用之於為政,就是孔子所說的“簡”
;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說的“儉”。但是文學的修養,只是學問的一種附庸,這是作學問要特別注意的。 由歷史文化談到諸葛亮的學養,到此告一段落,現在再繼續原文。
孔子的換心術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76
八 佾 第 三361
這個問題,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就牽涉到政治思想,也可以說是政治的作法,簡明一點就叫政治領導術。 魯定公所問的,是領導術或領導的方法,而孔子答覆他的,是領導的道德,撇開了魯定公所問的方法。 換言之,乃是在駁魯定公。認為用方法——手段——是錯誤的,所謂領導應該是以“德”領導人。 從什麼地方可看出孔子這種意思來呢?
就在這“君使臣,臣事君”兩句話中的“使”字。 我們知道魯定公是個諸侯,以一個“王者”——這是隨便借用一個頭銜來形容的——之尊問孔子,孔子當然也尊重他。 魯定公問,假使一個帝王領導人,該怎樣去指揮下面的幹部?相對的,一個忠貞的幹部,對於領導人,又應該用什麼方法理事及自處?魯定公當然問得很客氣,很婉轉。 而孔子則用兩句話,解答了魯定公這兩個對立的問題——“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我們中國文化講孝道,但孝道也是相對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父母付出了愛心的教養,才有子女孝道的反哺,兩者是對立的。忠也是一樣,就如孔子的話,上面對下面以禮,禮敬——也是愛的一種形態,等於父母愛子女的愛心。 這種禮義德業的流行,道德的風行,則下面對上面自然就敬而忠了。所以這種君臣的上下關係是建立在道德上,不是建立在手段上,兩句話就答覆了魯定公的問題。有些人看了老子的兩句話,認為對於忠孝的觀念,老子和孔子是持相反意見的。 其實不然,只是表達的方法不同而已。 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表面上誤解了這兩句話,好像老子是反對孝、反對忠的。 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說一個不和的問題家庭中,有幾個孩子,其
177
461論 語 別 裁
中一個最乖的,於是人們便說這個兒子才是孝子,拚命地標榜他,而忘記了基本上“家庭不和”這個問題。 一個家庭如果不出問題,個個都是孝子,何必特別標榜一個孝子?所以要六親不和的時候,才看得出孩子的孝或父母的慈。 至於“國家昏亂有忠臣”也是同樣的道理。 文天祥在宋朝亡國了,才表現出他的忠貞,假使宋代不到亡國的時候,就看不出文天祥對國家有如此盡忠,雖然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