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的遠。 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以後,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
28
學 而 第 一51
起來,才大大的抬頭。 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誰來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慍。”
“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了。“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
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
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 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 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作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
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於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
我們現在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作為參考:“如何是獨樂樂?
曰:無事此靜坐,一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