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部分,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費正清,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放軍就是又紅又專的力量了,因為他們既是致力於革命,又是於這種事的能手。這就提供了毛的實力基礎。38 個左右的“主力軍”開始時並沒有介入文化大革命。

青年學生的作用

作為最後一個背景因素,我們必須注意到毛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群眾運動,其中主要力量是那些十幾歲的青年學生。與2O 世紀5O 年代中期農業合作化和1958 一1960年間的大躍進中活躍起來的農民群眾完全不同,文化大革命一開始時,除了城區附近的公社外,農民基本沒有涉入。中國工農業生產在文革開始時仍維持平常的進度,並沒有降低到大躍進時期的水平以下。從l966年夏到1968 年中期被解散為止,文化大革命把紅衛兵只當做城市裡活動的主要力量。這些沒有經驗的青年,在“幹革命中學革命”,有著十分巨大的破壞力。最後還是藉助了人民解放軍之力,才將他們鎮壓下去。毛的三位一體的組織基礎― 人民解放軍、激進的黨內知識分子和群眾組織― 中的最後一部分,是最沒有體系化的,也是最難控制的。

紅衛兵的派別鬥爭,在城市中演變成有組織的公開的正面武鬥,其根源很複雜。一個因素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是2O 世紀60 年代兩種教育制度產生的兩種型別的學生,從中學畢業後爭取進人大學互相竟爭。他們中一部分是知識家庭出身的子弟,他們有相當家教,容易接受高等教育。他們經由考試獲得高分數,是無法否定的。另一部分是黨員、幹部等新的統治階級的子女,他們的家庭出身被認為是革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