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8部分,回到明朝當太子,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來說,新人新氣象,辦事也好,還是對百姓也罷,能做的到客氣守禮,不收賄賂,整個清江,也是在他的手中,漸漸變的平安起來。
對閻應元來說,如此,足矣。
臨行之時,有幾個人影在人群中一閃而過,閻應元瞧著似乎眼熟,不過,對方轉瞬就走的老遠,既然認不出,也就罷了。
“倒是有點兒象太子?”他這麼想著,不過,又是自失一笑。
自己這個小小典史,似乎就是因為剿了江匪一事,名聲居然傳到太子的耳朵裡頭,而一紙敕令下來,自己從一個不入流的典史,一下子就成了五品的副司正!
起行的時候,江yīn知縣和大群佐雜官兒一起送行,眾人的那個羨慕勁兒,可就甭提了。
就是知縣,以往雖然客氣,不過自己畢竟是個佐雜典史,上不得檯盤的,到一下子升了官,知縣前倨後恭的嘴臉,到現在也可堪回味。
再加家親朋好友的恭喜祝賀,家人的開心,自然都是叫人如夏日飲冰,十分開心。
“越是這樣,越要好好做事,方不負君上的恩德。”
閻應元嘴角的微笑也就是眨眼間事,他其實還不知道,朱慈烺對他的期待,可遠不止一個地方的司副司正這麼簡單!
朱慈烺適才是在人群之中,從聽到商人議論厘金開始,青衣小帽,一副富貴人家小廝打扮的他,就一直很注意的聽著。
畢竟很多政、財、軍上面的舉措,都是自己一手建立,就這厘金來說,也是從後世搬來,這一個時間節點,是沒有前例可循的。
現在看來,因為特定時期的特殊原因,厘金在普通商人這裡,有怨氣,不過,也是可以接受。至於厘不加田賦,這是十分要緊的舉措,動搖不得。
還有裁撤衙役之後的進一步動作,也要抓緊進行。
至於江南一帶的大商人,官紳地主的動向,當然是極為要緊的。
千頭萬緒,如同在他腦海裡形成了一個極大的風暴,吹動起來,連他自己都快要控制不了。
他很清楚的知道,一場絕大的風bo,恐怕在一個月左右,就要鬧將出來。
江南一帶,稻米就要成熟。
而江北一帶,都已經要收麥子了!
這個時候,麥子品種相對要晚熟一些,要是在後世,恐怕這個時間已經是遍地金黃了。就算晚熟,最多半個月,江南江北就要動刀開鐮,而開鐮前後,也就是朝廷收取賦稅之時。
當然,也就是大商人士紳們市儈居奇,聯手操控糧價,勾結中樞和地方官員,利用這個時機,大其財的時候到了。
在這個時候,江南一地,恐怕就會有過百萬的白銀,幾百萬石米糧的囤積。
這麼多糧食,商人們當然不會留在手裡黴爛,資本運作,所需要的就是利潤!以往時候簡單,京師一帶,糧價向來高昂,朝廷的漕運雖然不會讓京師缺糧,但大宗的糧食是要軍用和官用,民間百姓的糧,有時候供應還得靠商人從海道運河源源不斷的運上去。
山海關的銀子如水淌一般的多,糧價向來很高,海路運糧過去,也是大有利賺。
北方地界,這些年哪一年沒有災荒?大戶人家還可以勉強度日,小民百姓,如果沒有南邊運糧過去,日子就更過不得了。
就是本地,百姓手中是不會有什麼積蓄的,存糧都是有限的緊。特別是國家收賦是白銀和銅錢,糧食收上來,百姓要低價賣給jian商,完糧納稅,然後過一陣子,有限的存糧就會吃完,到時候,辛苦做工,再高價買回自己種出來的糧食人世間最沒有天理的事,恐怕就是如此了。
現在這個時候,想來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勾結,商量,在抵制著江北一帶的厘金制度。這樣的制度,說不是商稅,但就是正經的商稅。只不過,加了一個勸捐的名頭,而且並不是上門徵收,卻是在這沿京杭運河的要道,天下南北要衝的淮安清江一帶,設卡徵收。
現在想來,能得到淮安一地來做展,真真是上天的眷顧了!
“來便來吧戰你孃親的!”
朱慈烺有點兒煩燥的扯了一下自己的小帽,心裡頭,一時半會的,底氣居然也是不大足。
老實說,他在南京呆那麼久,除了看到一出又一出的活劇外,就壓根沒覺得有太多的收穫。
朝廷架構班子,他是幫崇禎立了起來,但辦事的要人,不要說軍務處了,就是叫軍機處又如何?
沒有滿清在國初時的屠殺和鎮壓,亦沒有八旗當滿漢對立壓制士紳的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