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部分,回到明朝當太子,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原因,必有深意,眼下此事,當然是有收拾人心的急智,但究竟這建祠之後,又有什麼真正的深意?
太子身邊沒有得力的文臣,陳名夏深知吳偉業等人不過是一介文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本事,眼下龔鼎孽不至,李邦華等人又畢竟是重臣,不能時時隨侍這是建立自己在太子身邊的良機,實在不容輕輕錯過啊
“殿下所說極是,臣到南京之後,將會述文記事,以志死傷的將士,宣揚忠烈,以正人心,定大義”
朱慈烺用讚賞的眼神看了這個年輕的復社才子一眼,能在歷史上留下大名,混到高位的人物,畢竟不同凡俗,雖然說的還是老生常談,但急切之間,能隱約把握住自己想宣揚戰死將士,特別是激揚民氣的想法,也真的是難能可貴了
激勵後來者,當然是最為要緊的事,明末時候,人心喪盡才是最根本的,士紳,軍隊,百姓,各個階層都不願效力,或者說,是大部份都不願效力,空自有一個強大的帝國,卻被一個六萬丁的小部族最終得到天下,這其中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但眼下說這個,還是為時尚早
朱慈烺尚在遲疑,掌舵的船老大摸將過來,遠遠的便是跪下叩頭,嘴裡道:“太子殿下,前頭有小船過來,打旗語過來,說是皇上在前頭擔心殿下,派了船來,接小爺到前頭的大船上去”
這個船老大當然不懂規矩,其實崇禎的這些話算是諭旨,如果在宮中,就得宣諭,叫眾人跪接,此時也顧不得許多,朱慈烺聽完之後,只點了點頭,答應道:“好,我這便坐小船趕上去”
所謂小船,也是好幾十人划槳,崇禎先行不過一個多時辰,海程不遠,打帆之後再拼命划槳,沒過一會兒,一艘很大的雙桅大船就赫然在望了
明朝的海禁名存實亡,但對海船的限制還是很厲害,所謂的大船也就六百料左右,比起當年下西洋的寶船來,實在相差的太遠
朱慈烺此時顧不得想這些,腦海中只是想:“現在找我,卻不知道是什麼事?”
第七十二章 六率
崇禎要說什麼,朱慈烺一時半會的還真想不到
雖然有父子之情,而且也認識到了崇禎對國事政務的重要之處,但父子之間的親情也實在需要進一步的溝通有成
當時是講究抱別不抱子的年代,不要提皇帝與皇太子這樣夾雜國家大政和父子這雙重關係的父子了
只有一點,在萬歲山朱慈烺很明顯的看到了崇禎眼神中的歡喜之色,那是絕處逢生的神情,朱慈烺的舉動對崇禎而言是快掩死的人抓著了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這其中的情意甚至是過了父子之情
等逃亡途中朱慈烺又屢次有上佳的表現,崇禎對他也是極具信任和信心,只是,未來這父子之間的權力如何分配,如何配合,甚至是如何分配權力暫且來說,朱慈烺自己不便說,而崇禎是否有所意會,也是叫他十分的好奇
自船舷邊靠幫,藉著軟梯,朱慈烺輕鬆自若的上船,李邦華等人隨侍在崇禎身側,早早兒的就迎候在外,看到朱慈烺過來,各人都是不顧船身搖動,就地跪下行禮
自出京之後,連線激戰,甚至有好多次有性命之憂,好歹是眾人齊心合力殺了出來,到現在處在茫茫大海之中,身居海船之上,儘管是海風海浪來回推擠,將不大的海船來回搖動,使得眾人中有不少人大吐特吐,十分痛苦,但想起出京之時前途渺茫,生死未卜,而且不僅是個人生死榮辱,還干係著王朝興廢的大事,思想起來,如何能不教人害怕惶恐,如同走在懸崖邊上,生死只在一線之間
所以,相比之下,在這海船之上雖然也不舒適,甚至很是難過,但身處其中,心境卻是恬淡安適,十分愉悅
只是這愉悅之中,也是有層層隱憂
南京諸臣,是何反應,或是有什麼排程?李自成是否會立刻窮追猛打,直接再由北而南?所謂長江天險,並沒有多重要的地利之便,最少,如果李自成把劉芳亮所部的幾萬主力調到襄、鄧之間,和白旺合兵,那麼左良玉、就立刻扛不住勁,襄樊一失,上游在敵手,李自成再率主力到揚州渡江想起這個,有識之士就是膽寒酬李自成從西安直薄京師,一切太順太順,再照樣來一回,那大夥兒卻又向哪兒跑?
這還算是遠憂,眼前這風雨飄搖的小朝廷到了南京,怎麼涮吏治,改良財政,提升民心士氣,把失掉的人心給扳回來這一切當然是最急的急務,當然,急的便是軍隊
大明的軍隊,從西安到太原,再到居庸關,底細也是實在也是叫人看的清清楚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