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8部分,回到明朝當太子,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卻是當之無愧的好手。不然的話,也不會坦然對陣東林,一年多時間弄的江南雞飛狗走,東林黨除了開罵之外,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今天的事,是其心也深,其行也漸。
先用一些好訊息釣起崇禎,然後打壓,再給希望,最後自然而然的,崇禎也是從心底裡覺得,此時與東虜開戰,實在是有害無益之舉。
明顯的麼,東虜要和流賊打生打死,本朝又何必在這個時候摻這種熱鬧?
老實說,馬士英固然有不願孫傳庭等外臣揚名立功的隱憂和擔心,更多的,倒也確實是有這種見解。
本朝中興難矣!
皇上已經撲騰十七年了,結果如何?連京師都丟了,不是太子,怕是連命也丟在北京城裡了。現在這個時候,安心守在江南,守住東南半壁,要是和建州破臉前大家談好了斤兩,議定了條件,合約一成,到時候自己這個軍務大臣就做的有味道了。
安享太平之福,不比擔心受怕強?
他在鳳陽多年,大明軍隊的實力和鎮將的德xìng,那也是見的夠夠的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
“先生所說似也有道理。”崇禎的臉上也滿是疲憊之sè,今天朝會,實在太久了。不過,該堅守的,他自然還會堅守,看向馬士英,囑咐道:“北使不妨派人去,略作致意míhuò東虜則可,實心議和,則萬萬不可。另,名義不必為北使,則以前議,賜銀兩與糧食,至軍前犒賞薊國公為名義為最佳。”
這也是崇禎初到南京之初,聽聞一片石大戰,吳三桂引清軍擊敗李自成後,朝野沸騰,士大夫因此而十分歡喜之後所做的決定。
但後來皇太子極言吳三桂已經投降,然後又有多次訊息傳來,吳三桂確實已經剃頭投降。
不過上至崇禎,下到普通士紳都並不曾有怪罪吳三桂的意思。
此時的吳三桂年紀尚輕,也有忠義孝順之名,在士林和皇帝眼裡的形象都不壞。想想吳三桂的處境,京師已失,後方亦無,又有李自成虎狼之師迫來,緊急之時,與清軍合作,在後人看來是開關揖盜,放異族入關的漢jiān行為,但在當時計程車大夫來看,確是緊急之時的從權之舉。
畢竟,剿賊和降奴兩者之間,士矢夫寧願是從奴剿賊。
朝野間有此認識,吳三桂雖然投降,敕封他為薊國公,並賜十萬石糧,一千兩黃金,十萬兩白銀,一萬匹綢緞的賞賜也是早就準備好,只是並沒有真往北方送而已。
“臣要請皇上敕書皇太子,大元帥府不宜輕動,不宜擅過黃河,不宜越德州、臨清界。”
“朕知之矣。先生還要和內閣商議妥當使*的事,商議妥了,就不必再來奏朕知道了。”
“是,臣下去之後,就與內閣會商。”崇禎答應了派使之事,心頭也是一鬆。老實說,他即位當權這十幾年來,天下兵火不斷。現在還有張獻忠盤踞成都一帶,雖有老將曾英等圍剿,但效果十分不佳。
再有李自成佔據陝甘和襄陽四府,隨時有沿江而下的可能,而左良玉的德xìng和戰鬥力,崇禎心裡是再清楚不過了。
要是流賊一路下來,破九江安慶太平府,兵臨南京城下,難道他要再跑一次?當務之急,是要練兵,核定防區,重以文官領軍,壓制鎮將,講求軍律軍紀,這樣,才能夠本錢和人爭鬥。
能與東虜暫且保持現在不戰不和的局面,確實也是上佳的選擇了。
至於史書上他的形象受損,那也是沒有辦法了。北京都丟了,恐怕史書評斷,自己的形象原本也好不起來。
“二卿不必擔心。”
看到路振飛面sè鐵青,吳偉業心有不甘的樣子,崇禎安撫道:“此不過權宜之計。皇太子每常勸朕,行事不必太拘泥成法,亦不必事事講求輿論。北使之事,朕但求心安,有利國計,餘者,不必多問矣。”“是,臣愚昧。”兩個軍務大臣無可奈何,也只能躬身以應了。
倒是朱慈恨萬沒想到,他勸崇禎不要固執的話,此時被政敵拿來當攻汗自己的武器,想起來,當然是哭笑不得。
“皇太子所需鐵器、火藥硝石之物甚多。”大事決斷,馬士英神sè更加從容,躬身道:“今禁軍亦需著用,戶部尚書臣高弘圖看實難兩全,供應不足,請皇上裁決。”
“先以京營禁軍支用吧。”
崇禎猶豫一下,到底還是決定先充實京營。皇太子那裡,所用物資已經十分驚人。
而且,最近這一段時間江北行營委實撈了太多銀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