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部分,回到明朝當太子,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殿節堂用來召見群臣諸將,宣諭機宜,所以地方很大,眼前這裡畢竟是內殿寢殿,雖然還有辦公見人之用,不過畢竟小了很多,等眾人進來,便有濟濟一堂之感。
“魏清慧,你和費珍娥都出去,換他們倆人進來。”
“是,殿下。”
聽到朱慈烺吩咐,兩個少女一起蹲身一福,然後翩然退出,等這兩個少女離開之後,才又有一高一矮兩人進來,俱是穿著七品文官的袍服,進殿之後,先向著朱慈烺坦然一禮,然後一個退到屋角,另外一個則坐在書案一側,展開紙筆靜候。
眾人此時已經明白過來,張煌言和張家玉這兩個秘書局的正副局正一起進來,今夜所議,必定也是十分要緊的大事!
而此時眾人也在角落的黑影之處注意到,有一個貌不驚人的漢子,裝扮神采個頭無不平常,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能shì立在這堂內角落,如果不是張家寶站過去,眾人根本不曾注意到他,這樣的一個人,又豈是尋常!
“今日叫你們來,確有大事。”朱慈烺凝神靜氣,目視眾人,眼前這些,就是他最為重視倚重的一群,而今夜所議,也將是未來數月影響到整個歷史的大變局,甚至也不是自己能完全決定處斷的大事,但願他們,能助他一臂之力。a。
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二十二章 轉折(2)
隨著朱慈烺的話,面煮黝黑,身材矮小而神sè精幹的張家玉拉開雅幕,一副十分碩大的山川地形圖,就這麼展現在眾人眼前。
“霍!”
好幾個人都沒有意義的感嘆了一聲,也是驚異於這個地圖的龐大和複雜。
大明不是沒有繪製過皇輿圖,不過比起眼前這副,那是相差的太遠了。
朱慈烺目視眾人,手按在輿圖之上,也正好是按在山西與河南一大片交界之地,手先按在徐淮之間的大塊地域上,然後接著北上,濟寧,泰安,濟南,德州,連綿成線,手指尖處,當然就是畫著城池模樣的北京。
不過,朱慈孃的手還是往下一劃,重重落在雎州之上,他轉身向張家玉道:“你來和他們說吧!”
“是的,殿下!”
張家玉一真恭立在一邊,此對聽命上前,向著眾人坦然一禮,接著便朗聲道:“昨天夜裡,內務局便有急報,前天晚上,徐州鎮總兵官高傑率眾入雎州,檢查防務,同行的有河南巡按越其傑等如”
也難為這張家玉,雖然一嘴廣州官話,但字正腔圓,很快就把事情經過說的清清楚楚。
時間倒退至朱慈娘從山陽趕回時的清晨。
天氣十分酷熱,這是大明崇禎十七年七月,在農曆來說,是一年最熱時節的開端。
道路兩邊,農田裡種著一些稀稀拉拉的作物,在太陽的熱力之下,低垂著頭,無精打采的樣子。
官道之上,就算是一早晨,也是被曬的滿是浮土,人的草鞋和車轍經過時,就會揚起老大的一異灰塵來。
大隊的穿著紅sè棉甲或鐵甲,布甲的騎兵疾馳而來在這官道之上,他們jī起的塵土足有十幾丈高,根本看不到頭。
這陣子天熱少雨,雖然是下半夜就趕路過中午後就休息,這幾天的路程仍然使得這些騎士身上都染滿了塵土,原本銅光閃爍的甲衣都變的黯淡無光,沾滿了泥垢和髒東西,在軍陣之中,他們時不時的舉起水葫蘆,用清水來潤一下喉嚨,不過沒有人仰著脖子痛飲在軍中時刻保持儲備,不可浪費,光是從這一點來說,這隊騎兵也堪稱是精兵了。
在大隊大隊的騎兵中間,則是夾雜著護衛著過百名穿著各sè袍服的官員,當煞,也有一些頭頂鳳翅樓盔,身披各sè披風的將領。
這裡是靠近雕州南門的官道隔的老遠,可以看到靠近城門接官亭,破舊的牌坊還有牌坊下一些零落稀拉的官員。
距離接官亭不到裡許的地方,站在亭裡的人群已經清晰可見,隊伍居中的,是一個五十餘歲的中年人,明盔亮甲,眼神中神采奕奕,年紀革老,卻手持長刀,腰桿也tǐng的筆直。雖未刻意,但這支隊伍隱約就是以他為主,自然而然的,就簇擁在這人身邊。
這麼一個有冉勢的將領,其實卻是官居一品的朝廷大臣,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也是明朝寥寥無已的幾個能帶兵的文官之一。
接官亭中,寥寥無已的一群官員,最大的不過是個穿藍袍的州官,然後什麼州同,通判的一大群官兒,還有州里縣的縣官,縣丞什麼的,加起來二三十人,各人的轎子長班隨從都隔的遠遠的,不敢留在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