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4部分,回到明朝當太子,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也難說的很。”
“算了吧,九老是聰明人,知道如何取進止。”周鍾笑道:“學生都知道凡事留個退步兒,九老豈能連學生也不如?”
洪承疇板著臉不語,眼前這廝,也確實是無恥下作到極點了。
不過他說的攝政王在南征一事上犯傻,洪承疇也是十分贊同,而且,對南征一事是被一群南方籍貫的明朝降官慫恿,也是心知肚明。
楊方興是河道總督,月前上疏說的清楚,其中最精警的一句便是:“不得江南,則漕運阻矣,將何以成天下?”
金光俊則是上書:“西北粒食全給於東南,自闖亂後,南粟不達於京師,以至北地米價日騰!”
上書請南征的人非常多,這其中滿人反而很少。因為滿人得這麼大地盤,有這麼多奴隸包衣,已經心滿意足,倒未必想南下,因為京師已經夠熱,滿人畏懼南方炎熱,水網密佈地方也不適宜他們居住,所以毒下之意不堅。
就算多爾袞等王公親貴,也有劃江而治的打算。
但請南征的漢官十分之多,這其中有些人
是有真知灼見,多半的南官請混於一宇,還是在於自己的名聲和家人上頭。
混於一宇,就算降官也是識時務,算是從龍新朝。
二則,南官家人多半在江南,如果隔江而治,這一世就不要想回家鄉,也不必再見家人了。
當然,還有一條路就是辭官回家,只是這些王八蛋是絕不會捨棄自己的官帽子的。
南人漢官之無恥,簡直令人愕然,隔數百年,仍然不知道此輩是何人心。
有私意者眾,而有真知灼見的,亦不在少。
象金光俊,楊方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北朝之事,難現當今,時勢不同,也確實如這兩人所說。
數百年前能南北分治,是因為當時的北方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在漢唐之時,北方的經濟和農業還比南方發達。
就算是孫權佔據江東時,也只有建業等地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象湖廣等地,還是人煙稀少。等晉朝幾次南遷,人文開始發達,宋時開發湖廣,有“湖廣熟,天下足”等諺語。
然後就是通商海貿,閩廣一帶,亦開始發展成熟。
到明末時,南方不論是經濟、人文、糧產,都是把北方甩開老遠一截。明來時,又有小冰河作祟,北方,特別是西北一帶,沒有南方糧食接濟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京師一地,每年最少要南米百萬石以上接濟,一旦中斷,後果不堪想象!
清軍入關,取萬曆年間的賦稅標準宣佈減稅,雖然在當時根本是胡說八道,但最少穩定了人心。廢明朝衛所制度,改全部衛軍為屯丁,無差別任用官員,顯示新朝氣象,派大龘員搖撫地方,穩定人心。
種種舉措都十分得力,但京師畿輔各地,人心不安,甚至謠言不斷,沒有辦法穩定根基,最要緊的,一則是皇帝未至,常有傳言,八旗會屠城撤走,所以人心難定。
這一點,就是派人迎接小皇帝福臨儘早到北京即位,以正大統。
但缺糧這一條,卻是羌法可想了。
京師米價,已經是一石糧換二兩銀,雖調關外米糧和蒐括畿南等地存糧,仍然無濟於糧價。
而且山西晉北一帶落入治下,這些地方的百姓生計,亦需考量。
所以多爾袞急於南征,倒也不是完全沒有上點兒道理。
只是,道理是道理,也要分清輕重緩急,要徹底瞭解清楚南方情形再說,現在這樣貿然進軍,固然是明朝在山東和河南一帶乏力,畿南沒有一個流賊,當初也沒有一個清軍,明朝也不派人收回,這叫八旗上下都十分輕視。
但這也只是一個表象而已!
南北訊息聯絡斷絕,沒有可靠的瞭解和調查,這其實是很冒險的事啊
“你剛剛說要活泛一點,”洪承疇一臉的疲憊,用手指捏著自己的鼻樑,低聲問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學生明說了吧。”周鍾微笑道:“學生畢竟主盟過復社,南都那裡,還有一些訊息渠道。日前,皇太龘子殿下上書皇上,已得允准,當日投降諸官,回覆南都者,一律免罪。當日情形,人皆以為明朝必亡,自古無不亡之朝,又何必因此而罪人?太龘子舉曹孟德在官渡戰後焚書之例,十分精警,也很服人!”
洪承疇聽了,也是微微動容。太龘子這話的意思,大約也和官渡戰場曹操焚書,表示不追究暗中與袁紹聯絡的官員的舉措一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