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部分,回到明朝當太子,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邊是拼命給自已人搗亂,一邊是自已殫精竭慮卻效果不鄣,而在北京已經盤踞了中華文明最危險的敵人,張牙舞爪,隨對都可能猛撲過刺這段時間,每一天都可能是惡夢。
江南繁盛又如何,文明悠久又如何,人口眾多又如何?
惡狼嘴下,一切都成虛妄。
所以他在拼命和時間賽跑,除了練兵之外,簡直什麼事都不願理會。
很多候方域和龔鼎孳都能瞧出來的東西,他卻置之腦後了。
此時此刻,看著一臉憨厚的陳子龍,再想想自身處境,朱慈娘又豈能無動於衷?
皇太子對幾個番薯大為動容,在場的人都是看的呆了。便是陳子龍自已,都是稍覺意外,不過,他也是十分欣喜,抱著手中的毒薯種子,咧著嘴道:“殿下,給我五千畝的土地,正好也夠試種了,殿下與我討論的提蔓之法,先師也曾經提起來過,只是番薯試種不過十餘年,先師在對才數年,實在沒有試過,這一次,若是真的能種出畝產五六千斤的番著來,我國朝百姓,就再也無凍餓之苦了!”
這一番話,才是叫眾人動容。
當時沒有化肥,蟲害也較嚴重,加上水利不修,所以畝產極低,江南平均是三四石的產董,遼東就只有兩石左右,到了西北一帶,風調雨順不過一兩石,稍有災害,連種子糧也來必能收的回來。
而番薯一物,三個月就能收穫,不怎麼需要雨水,深植於地,病蟲害也少,進入中龘國不過十幾二十年,種值的人已經不少。
只是現在不得其法,農人百姓以為根莖越多越好,所以番薯生的極小,產量自然就很低。再加上水利和施肥除單去蟲都不到位,所以產量並不高。
就算如此,也是漸漸推廣開來,因為畢竟優勢很大,就算是在兩季作插之間種了,也來的及,養養地力也很不錯。
最不濟,還能餵養牧畜,短短時間,國人就已經知道此物是好東西了。
若是如陳子龍所說,一畝能收到五六千斤,那是何等令人鼓舞之事?
到了此時,鄭元勳和候方域,龔鼎孳等人,看向朱慈烺和陳子龍的眼神,不外乎也就是敬佩二宇而已了!
“怪不得臥子兄那陣子天天啃徐閣老的農書”,暗夜之中,候方域攤手笑道:“若是我知道此時能派這麼大用場,能立這麼大功,我也啃去。”
“現在也未晚!”鄭元勳仍有很深沉的心事,不過也是忍不住笑道:“太子殿下最喜歡這些雜學博覽的,朝宗不怕你家老爺子將來仗青你,只管去學。”
“哼當年就有人說徐鬧老學術不純”,龔鼎孳也冷笑道:“這‘不純’的學術,現在看來,倒是不妨多一點好!”
若是在數月之前,這三人怕是打死也不曾想到,自已居然能口出如此離經叛道之語!
要知道,復社中人都是學術高深之輩,方以智一生有數百卷書傳世,候方域更是驚才豔豔,王悻書法海內無雙,吳梅村詩才明詩中有名的人物,而陳子龍與鄭元勳,也都是有大學問的人物。
也不知道明末是怎麼回事,國家乏力,財政崩潰,軍隊無能,異族入侵的威脅迫在眉睫,流賊禍亂大半個中龘國,可偏偏文運卻如此昌盛,東林復社和明末文人中,沽名釣譽的當然不在少數,可文才也好,思想也罷,都是遠後世,其後一直利清末民初,才又大師頻出,國家氣運,與文運正好相反,可不奇哉!
不過,學問高深也不代表思維靈活,學問好而食古不化的,也是大有人在。正學之外,別的學問一律是小道,這種見解,在晚明時也是大行其道,象徐光啟,天文幾何物理學的水平連那些傳教士都佩服,這麼一個人物,在不少當時的儒士眼中,就是一個雜家,根本上不得檯盤的。
若不是鄭元勳幾人在大元帥府效力,每天公文流轉,軍營進出,處置的公務多了,也見多了武將行事,再對全國大勢有所瞭解,心中知道此時不是安逸之時,又怎麼會說出這麼大逆不遴的話來?
龔鼎孳一說完,四周的儒士官員都是面1ù笑意,顯然,也是同感手心。
朱慈娘現在奈何不得士林,很多東面,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轉變,但最少在他身邊個不同於以往的文官小集團,卻也是在悄然成型了。
“陳臥子,你這次確實辛苦,也立了大功。”看到親信心腹的臣子做了一些實績出來,朱慈烺心中也是十分高興,當下便順著自已的思路,大笑道:“肥料什麼的,調一個營的廂軍,每天沒事就幫你撿肥,再多僱人,莊頭農夫,都由你自已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