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中國的光榮與夢想,孤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詳見第十章《創造——科學與和諧》。,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成為統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的根本方針。2003年以改革特徵明顯、改革措施密集、改革觀點新穎而被中外輿論界稱為中國新的“改革年”。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2003年中國經濟已經結束了自1997年通貨緊縮以來的調整恢復期,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期。在2003年經濟增長和深化改革的基礎上,從2004年開始,中國經濟完全步入了新一輪增長期。這一輪增長期應該說是進入了一個完整經濟週期中擴張階段的繁榮期。
第一部分 第58節:國脈(33)
如套用經濟週期理論來劃分1999—2009年中國的經濟執行狀態,可以得出各個細分階段的以下結論:1999年是中國經濟在一個完整經濟週期中收縮階段的谷底,總需求和經濟活動降到最低點;2000—2003年是一個完整經濟週期中擴張階段的復甦期,總需求和經濟活動不斷擴大增長;2004—2008年是一個完整經濟週期中擴張階段的繁榮期,總需求和經濟活動處於高水平執行狀態;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整個經濟執行狀態開始呈下降趨勢。詳見第五章《突破——30年轉折大調整》。
〔導讀提示〕
中國為什麼要修建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這樣的世界性難題工程?這樣的曠世工程會帶來什麼影響?世紀之交的中國為什麼要提出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年間,西部交了一份怎樣的答卷?西部大開發還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前景又將如何?
曾經的“東方魯爾”為什麼會在一夜之間陷入空前的困頓狀態?“振興東北”戰略能否成功打贏一場經濟上的“遼瀋戰役”?“不東不西”的中部如何走出“中部塌陷”、“政策邊緣”的窘境?中國的“腰”和“脊樑”該怎樣堅挺起來?
中國實施的城鄉、行業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幅員遼闊的中國該怎樣謀劃城鄉、行業以及區域發展戰略?“四輪驅動”會讓中國“跑”得更快更穩健嗎?
HAPTER4
制
衡
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程序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透過)
東部開放、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翻開中國的區域經濟版圖,各個區域都有了自己的一盤棋中國區域經濟正凸顯出一幅東西互動、南北呼應、中部崛起、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佈局。
——綜合媒體評論
第一部分 第59節:制衡(1)
第四章制衡
第一節東成西就
高峽出平湖
在21世紀前十年間的中國階段性發展週期中,從2004年開始,中國經濟、社會完全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變革時期。這一年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第二年。以人為本、五個統籌、和諧社會、全面小康這些清新的字眼伴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春風漸入人心。
2004年,新的一年剛剛開始,一項關乎區域、經濟、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統籌發展的重大工程就有了新的進展。1月9日,新華社報道,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從2004年開始全面進入三期工程。三峽工程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長江,從青藏高原雪山噴薄而下,磅礴數千裡,百轉千回間造就了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這三段壯麗的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
“三峽水力之富,甲於全世界。”緣於長江三峽的豐富水力資源和天然地形,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人萌發了建設長江三峽工程的設想。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了改善三峽航道、開發三峽水能資源的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這是中國人首次提出開發三峽水力的設想。從1932年到1947年,中華民國的國民政府曾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具體研究,並初步實施勘測,揭示其可行性。但由於那時戰火紛亂,國力羸弱,修建三峽工程並沒有付諸行動,終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