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5部分,霸蜀,敏兒不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常見,可是把敵國的名士,特別是敵國的宗室帶在身邊,這就容易讓人有想法了。
莫非魏國和蜀漢暗中有交易,要先滅吳國?士匡的心頭升起了一朵疑雲。
三國之中,魏國受漢禪,不管這個禪位是不是被迫的,魏國在法理上是正當的,他有繼承漢室權利的合法姓。蜀漢那就更不用說了,連國號都是漢,劉備父子也是曾經的宗室——且不管這血源究竟有多少,他至少姓劉。相比之下,吳國最沒資格,孫家既沒有皇室血脈,又沒有受禪的程式,孫權這個吳王還是曹魏封的呢,按理說,他就是曹魏的藩王,和曹魏作戰,就是叛逆。
正因為如此,荊州的蠻子可以接受蜀漢的統治,卻不肯接受吳國的統治,也正因為如此,吳國腹地的山越、豫章一帶的蠻夷寧願接受曹魏的號令,也不肯向孫權低頭。他們這麼做,當然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不願意接受孫權的盤剝,但是名義上的高下還是有影響的。
作為孫家立足江東的最先六郡之一,到現在為止,豫章郡的深山裡,鄱陽湖一帶,還有不少人接受曹魏的印綬號令,不肯聽從孫權。陸遜、賀齊、周魴等人都曾經征討豫章、鄱陽的山賊。
交州在士家的統治下,權衡利害,覺得曹魏太遠,蜀漢太弱,吳國相對威脅更大一些,再加孫權對士燮又夠客氣,所以交州這才接受了孫吳的遙制,想割據一方。可是士燮一死,孫權就露出了兇殘的面目,想徹底接受交州,為止呂岱還耍了士匡。士匡對此豈能不生氣?以前忍著,是沒實力反抗,今天和魏霸走到了一起,他當然對孫吳沒什麼好感,當然希望魏霸能將孫權虐得再狠一點。
對漢魏聯盟整治孫權,士匡當然求之不得。
看到夏侯玄,士匡想到了很多,以至於前面精彩的罵陣都沒怎麼聽進去。
可是城頭上的呂凱卻做不到這麼淡定,他今天快被罵瘋了。
俗話說得好,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不過那都是普通人之間的做法,對於這些罵陣的蠻子來說,罵人就是要揭短,打人就是要打臉,怎麼戳心窩子怎麼來。呂凱有什麼短?不孝!依漢人的規矩,父母死,不管做多大的官都要回家守喪,長的三年,短的也要一個月,辭官歸鄉是必不可少的。呂凱呢?他老子呂岱剛剛戰死,他都沒回去給他老爹舉喪,這就是不孝。漢人重孝道,小孩子啟蒙讀書就是《孝經》,按照儒家的說法,忠臣出於孝子,不孝的人就是人渣。
呂凱不孝,所以他是人渣!
呂凱還有什麼短?不義。為什麼不義?春秋重複仇之義,為朋友復仇都是義之所在,而為父親報仇更是義不容辭。呂岱死在魏霸的手中,呂凱卻不敢出城向魏霸討戰,只能像個烏龜一樣縮在城裡,該做的事沒有做,不敢做,這就是不義。
呂凱不義,所以他是人渣!
不孝者則不忠,不義者則不仁,呂凱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人渣中的人渣!
這一套罵辭由夏侯玄主筆,由罵陣高手們潤色,再配以清亮高亢的聲音,一字一句的送上城頭,送到每一個人的耳朵裡,罵到每一個人的心裡,足以讓呂凱面紅耳赤,如坐針氈。
事實上,他也覺得自己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父親死在魏霸手裡,魏霸就在城下,他手裡又有遠超過魏霸的兵力,他應該殺出城去,砍下魏霸的首級,為父親報仇才對。可是他現在卻只能躲在城裡,不是人渣是什麼?
連呂凱都預設的罪名,罵起來當然義正辭嚴。蠻子們罵得興高采烈,義憤填膺,城上的吳軍卻面色如土,士氣低落。他們雖然不是呂凱,卻為呂凱感到害臊,跟著這樣的上官,實在沒什麼臉面可言。
呂凱無地自容,槐根卻比他更難堪,更緊張。呂凱的部下雖然覺得呂凱不敢應戰丟人,還不至於有異心,槐根卻被罵成了一個叛徒,一個為了自己不切實際的野心而用整個部落作賭注的叛徒。當相夫在城下一站,指著槐根的鼻子罵他是叛徒,要他出城一戰的時候,槐根真的想衝出去和相夫殺個你死我活。可是他不能,他非常清楚,他出了城就回不來了。而且他出了城,他的部下就會失去控制。
槐根站在城牆上,看著城下的相夫一臉鄙夷的看著他,看著頭戴神犬盔,身披黑鐵甲,手持沙摩柯大王用過的長柄戰刀,威風凜凜的站在城下,等著他前去挑戰,他的心就像山頂的石頭一樣,一片冰冷。
蠻王之位沒希望了,連雄溪部落的精夫都做不成了,我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思?永遠跟著吳人做狗嗎?槐根的呼吸越來越重,拳頭握得越來越緊。他覺得自己就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