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3部分,驍騎,溜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乞降、牽馬綴蹬即可?”儘管心裡已經認栽服輸,但是他仍然想知道自己究竟輸在哪裡,為何西涼軍尚未攻城,兩軍尚未正式交戰,他就輸了,輸得如此徹底。說實話,他很不甘心,不願親口認輸,怎奈李利坐在他身邊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

聽出劉璋說話時的語氣與之前截然不同,雖然仍舊不甘失敗,卻不再像之前那樣的情緒激動、義憤填膺,隱隱透露著俯首認命之意。眼見於此,李利大致猜到了劉璋此時的心態,隨即輕輕頷首,聲音平和地道:“誠如季玉所料,李某此行專為勸說季玉而來,事先已經做好一切準備。不管如何,你我二人好歹相識一場,如能化干戈為玉帛冰釋前嫌,則不失為善始善終,既能為全城百姓謀福祉,又能替益州消弭一場戰火烽煙,讓益州數百萬百姓免遭生靈塗炭。如此大善之舉,何樂而不為呢?是以李某來了,滿帶誠意而來,希望季玉審時度勢,以益州百姓為念,放棄抵抗,帶領益州文武歸降於我。”

說完話後,李利擺手示意侍女將桌案上已經冷卻的茶壺撤走,重新換上一壺熱茶,而新煮的熱茶就在堂內西北角的火爐上,相距不過十幾步而已。

令李利感到意外的是,侍女剛把熱茶放在桌上,劉璋便伸手接過茶匙,為李利斟上一杯茶,再給自己斟上一杯,遂聲音低沉地道:“大將軍繼續說下去,劉某洗耳恭聽。”顯然,李利方才一番話說得太籠統、語焉不詳,以致劉璋沒有聽到自己急於想知道的具體細節,不甚滿意,於是不予正面答覆,仍在繼續追問。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不覺中他們二人不再稱兄道弟了,均以尋常稱謂自居。這一細微之處的變化,不僅他們二人熟諳其中深意,就連堂下的董和、張松和吳懿三人也聽得真切,心中懍然。

直到此時,董和三人方知自家主公劉璋與李利之間竟有這麼一段不為人知的交情,無怪乎益州僚屬都曾聽聞劉璋的書房裡一直懸掛著李利贈予他的一幅字。原來這則傳聞並非謠傳,而是確有其事,劉璋確實與李利私交篤厚,曾一度稱兄道弟,實為故交好友。

然而世間真正的至交好友都明白一個道理: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摻雜任何利益糾葛的友誼才能長久,否則便無法持久,早晚都會因為利益衝突而不歡而散,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勢成水火。相比之下,彼此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之間通常是沒有利益衝突的。突發矛盾或衝突只是個例,偶爾為之;八成以上的矛盾或仇怨大都發生在相熟的同僚(同事)或友人或愛人或親屬之間。

就像眼前的劉璋和李利一樣,彼此都帶著目的刻意結識對方,使得這份友情之中摻雜著太多的功利色彩。當矛盾被隱藏起來的時候,彼此尚能真誠相待;但是一旦矛盾凸顯出來的時候,便瞬間分道揚鑣,反目成仇。

因此劉璋和李利之間的利益衝突。堂下的董和三人都能理解,甚至於感同身受。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的朋友,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確切地說。他們三人之間此刻便身在局中,彼此都是同僚,有著同僚之誼,卻又彼此不睦。矛盾重重。張松性格乖張而孤僻。經常與董和碰面,卻交情泛泛,政見分歧甚大,儼然是一對政敵;而吳懿素來輕視文官,大多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久而久之就讓他和文官之間樹起了一道無形的隔閡,涇渭分明。所幸他們之間的矛盾處於可控狀態,不像劉璋和李利之間的矛盾這樣劇烈。儼然無法調和,必須決出高下。分出輸贏。

“也罷,既然季玉不嫌囉嗦,李某索性和盤托出,以便劉益州知悉緣由。”

隨手端起茶盅,李利坦然一笑,沉吟聲中輕呷一口茶水,而後不急不躁地緩聲道:“季玉應該還記得,六年前護送你返回益州時曾有一千甲士,他們先後跟隨你半年之久,事後兩百餘人被季玉收買拉攏留在身邊,餘下七百餘人相繼離開成都。”

“嗯,確有此事。”劉璋聞聲點頭,回憶著道:“當時沿途護送我前來益州的甲士,個個身手不凡,忠心可嘉,是以我百般挽留,最終留下兩百餘人,餘下全都走了。不過我隨後便將留下的兩百餘人全部派往西南郡縣出任屯長或隊率之類的底層將領,讓他們領兵抵禦南蠻,能夠活到現在的已然寥寥無幾。”

李利聞聲後,眸光閃過一絲冷色,沉聲道:“從長安前往成都途中,季玉屢遭伏擊或刺殺,九死一生,幸得甲士拼命保護才得以平安到達成都,而後相繼兩次躲過薄姬的鴆殺,以致六十餘名甲士為此付出性命。季玉登上州牧之位後,對這一千甲士心存感激,試圖將其留在益州,為此不惜重金挽留,最終留下兩百餘名甲士。

然則季玉生性多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甜妻:厲先生的私寵

秋二月

罌粟妖妃

笑傲網路

炮灰npc成了全員白月光

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