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5部分,三國之北漢燕王,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宓等官職並不顯赫的人,這些人大多是專長於某一方面,比如劉巴就善於管理錢財,秦宓善於觀察日月星相,顯然兩派的討論,並不是他們喜歡參與討論的話題。
兩派的爭吵讓劉璋頓時感到頭疼無比,大聲喝道:“好了!都住嘴!現在討論這個沒有任何意義!本府是讓你們來討論敖烈此番前來的目的的,不是讓你們比較他和劉備誰更優秀的!”
見到劉璋動怒,兩派人這才停止了爭論,安靜了下來。片刻之後,黃權站出來說道:“主公,某以為,敖烈此番前來,其本意不外乎兩點,其一,爭奪漢中;其二,限制劉備。而這兩點,對益州均是有利無害,因此某建議,對敖烈,不如不聞不問,任其發揮。”
法正立刻附和道:“正是如此!敖烈此番只帶了不足五萬的兵力,對益州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而涼州初定,他想要在涼州抽調人馬,也絕非一時半刻便能做到的,以此推斷,敖烈絕難在一年之內,對益州形成真正的威脅,這一點,敖烈自己想必也是心知肚明,絕不會做以卵擊石的愚蠢舉動,出兵來犯益州,更何況,敖烈是漢室宗親,論起輩分還是主公的子侄輩,以下犯上的罪名,他敖烈可承擔不起。”
黃權和法正的推斷,已經無限接近事實,不但讓變通派的人大點其頭,甚至就連頑固派的人也不得不認可。說到本質上,這兩派只是政見不同,但他們的本心都是為了維護益州的統治,對內或許會有爭吵,但是對外,他們卻是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的。
“好,那就任由敖墨寒去,散會。”劉璋對黃權、法正的推斷深信不疑,揮手結束了這次議會。
另一邊,葭萌關內,劉備也正在和龐統商量著敖烈的目的,得出的結論和黃權、法正的推斷相差無幾,對此,劉備很是惱怒,每次敖烈都會出現在最關鍵的時刻,阻擋自己更進一步的夢想,但是在龐統的勸說下,劉備還是無奈的接受了這樣的結果,取消了出兵東川的打算,安心在葭萌關經營起來,眼下劉備的當務之急,不是攻打東川,而是儘快在益州境內站穩腳跟,這才是長久之計。(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二章 撕破偽裝
時間在平淡中一天一天的度過,轉眼之間,益州北部地區在微妙的局勢中,已經度過了三個月的時間了。在這三個月之中,敖烈屯兵的武都郡、劉備駐軍的葭萌關和張魯的老巢漢中,三方都是相安無事,帶著絕不代表平衡就會這樣維持下去,正相反,這短暫的平靜,正是暴風雨即將到來的徵兆,暗流已經彙整合了漩渦,只要有一方引動這個漩渦,必定會引發一場你死我活的海嘯!
而最先打破這份沉靜的,卻是劉備。劉備只是客居益州,暫時駐紮在葭萌關,他的老巢在南部荊州,可不是益州,他部下五萬大軍的一切軍需品,都需要靠劉璋的供給,這種被人捏著命脈的感覺,是個人都不會覺得好受,就更不要說一代梟雄劉備了。
在過去的三個月中,劉備的黑手伸向了益州內部。他沒有立刻答應楊松開出的五千斤黃金的天價,畢竟五千斤不是五千兩,劉備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這麼多錢來,還不如表面上答應楊松,然後把省出來的錢,去賄賂益州內部的官員呢。
在劉璋身邊,第一個被劉備暗中買通的,是變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張松。張松其人,其貌不揚,其才不淺,他每每在夜深人靜之時,感嘆劉璋的闇弱,不足以讓他發揮出自己胸中的才智,在收到劉備拋來的橄欖枝之後,張松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奉劉備為主,讓劉備入主西川。不管劉備為人如何,比起闇弱的劉璋,劉備可是強的太多了,張松相信益州在劉備的治理和帶動下,一定會比在劉璋治下有更好的前景。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張松暗中投靠劉備。卻是和錢財無關,錢財只是起到了一個媒介的作用,讓劉備和張松發生了串聯而已。
至於比劉備更加英明,實力也更加強大的敖烈,張松卻認為,敖烈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了,地域廣闊,麾下人才濟濟,如果投效敖烈的話,益州不一定得到敖烈的太多重視。畢竟敖烈的軍政中心在幽州和冀州,與益州南轅北轍,相隔的實在是太遠了。從私人角度上來講,敖烈麾下早已有了八方全才、五虎上將和八部良將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張松雖然自視甚高,但他卻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比不上這些賢才,若是投效了敖烈,最多也只是個太守的職位。甚至還不如在劉璋麾下受重用。因此,張松也就斷絕了投效敖烈的想法,暗中投靠了劉備。
在投靠劉備之後,張松接連十幾日把好友法正和黃權請到自己家中。設宴款待他們,每次到酒宴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