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8部分,鬼馬喜劇之王,閻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大英資洋行沒興趣派人執掌無線電視臺。所以最大的私人股東邵藝夫臨危受命,接任了無線電視臺的主席之位。
後世有些報道說邵爵士早在七零年代,就開始佈局接掌無線電視臺,並且逐步將邵氏產業移進tvb,其實全部都是無稽之談。
七零年代,邵氏的最大競爭對手嘉禾雖然先有李小龍、後有許氏兄弟陸續扛起大梁,票房屢創紀錄似乎將邵氏風頭蓋過。
但其實嘉禾能拿的出手的也就這幾個人而已,其餘眾人都沒什麼名氣。而邵氏既有李翰祥大導演的風月片,又有楚原導演的奇情武俠片,還有張徹、劉佳良的功夫片,以及桂治洪、牟敦芾的邪典cult片。
雖然這些電影的票房未打破嘉禾的票房紀錄,但每部電影卻都有賺錢。尤其邵氏每年產片量那麼多,就算薄利多銷年盈利也遠超過嘉禾。
就好像李小龍的《龍爭虎鬥》、《死亡遊戲》、《猛龍過江》三部猛片勁賺以前三百萬港幣,但李翰祥大導演憑藉《風流韻事》、《風月奇談》等五部電影,卻賺得了一千五百萬港幣,風頭還是穩壓嘉禾一頭。
每年憑藉電影,邵氏至少能賺幾千萬港幣,又怎麼會把盈利只有幾百萬港幣的tvb放在眼中?
邵氏真的陷入到頹勢,是在八零年代,隨著新藝城的崛起。連連打破票房紀錄;老對頭嘉禾又獲得了洪京寶、程龍、元飈等七小福。一下子福星高照如虎添翼。
新浪潮電影導演的陸續進軍影壇。使得邵氏的大片場制度逐漸崩塌,雖然後來它同樣啟用了張建庭、王精等新晉導演,但還是難挽頹勢。所以邵藝夫索性將邵氏關掉,專心致志的經營起電視臺來。
雖然邵氏因為大片場制度在影壇遭到了淘汰,但邵藝夫爵士驚喜的發現,他那一套制度在無線電視臺卻可以依然使用。
香港總共有兩家電視臺,無線電視臺又是一**大,就好像七零年代邵氏對上嘉禾。雖然對手妙招層出不窮,但邵氏依然穩坐釣魚臺,佔據頭一把交椅。
所以邵藝夫爵士可以放心施行從前的制度,電視臺藝人一律籤長約,不籤就直接雪藏。反正除了我無線電視臺,你也沒有其他好去處。
駕馭手下依然是採用之前的方法,扶持幾派人馬然後坐山觀虎鬥。幾大監製之間的鬥爭,其實就是早年間張徹、李翰祥、鄒文淮、方藝華等人的翻版。得勢的就打壓一下,不得勢的扶持一下,簡而言之就是君王御下之道。
而邵爵士實行的大片場制度。其實就是變相的閉關鎖國政策。藝人生老病死都在一家電視臺,去不了別的地方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只能賺著微薄的薪水然後慢慢挨,期待有天會得到上面的垂青,然後一舉成名一炮而紅,然後再賺著比較多一點的錢,再慢慢挨慢慢變老。
但閉關鎖國政策如果受到外來勢力的強力衝擊,就會直接面臨到崩盤的危險。
在**十年代,亞視一直積弱不堪,無法打破無線電視臺的壟斷地位,對它的衝擊自然不是很強。
但到了新世紀,因為網路的快速發展,原本閉塞的香港市民,突然之間接觸的層面廣了。
而他們一直都不大看得起的內地,電視節目卻是越做越好,原本tvb的老梗老套路,幾十年來的家鬥、復仇,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當韓國、臺灣、內地的劇集陸續在香港取得驚人的收視率,無線電視臺的大片場制度也隨之崩潰解體。
隨著內地市場的急速擴充套件,無線電視臺許多原本的當家小生、花旦全都前往內地淘金,比如歐陽振華、佘詩蔓、羅佳良、陳昊民等等,令無線電視臺出現小生荒、花旦荒,甚至連編劇都出現了大範圍的辭工,害的演員自己要親自上陣寫劇本。
而無線電視臺劇集陳腐老套,也備受年輕觀眾的詬病。復仇這一個老橋段用到死,而且因為拍戲投資成本低,出現整部三國戲沒有一匹馬,某女演員一雙靴子穿整部戲之類的慘狀。
到了這個地步,就算邵藝夫爵士再是傳媒大亨,再是經營奇才,也難以挽回頹勢,被逼無奈也只好賣盤。
“利老先生,你的病還是儘早醫治的好。”許貫武想了想道。
“在我這個年紀,做手術已經負荷不了了。”利孝和老先生笑了一下道,“很有可能手術還沒有做完,我就已經死在手術檯上了。”
“那你減少一些工作,在家裡靜養,是不是還能延長些壽命?”許貫武問道。
“在家裡躺著等死麼?”利孝和老先生笑了笑,“那樣的話,和廢物有什麼區別,那樣活著還有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