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1部分,鬼馬喜劇之王,閻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格不入。畢竟香港除了四零年代曾經被日軍駐守過之外,其餘長達百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遭受過什麼戰爭。而且香港經濟發達,人們生活富足,所以對戰爭的殘酷瞭解不深,除了九龍城寨裡面的居民外。很少有人能夠欣賞徐可的這種末日無政府主義的風格。所以但凡是徐可個人風格化嚴重的作品,票房一般都不太高。
許貫武是知道徐可有這個毛病的,所以他知道吳思源不會用好徐可。因為吳思源太心慈手軟了,對徐可不夠狠。這個“狠”並不是要打徐可一頓,而是要想著限制他的權力。但是吳思源屬於老派電影人的作風,不執行新藝城那種“監製”制度,對徐可的約束力也不夠。
就好像拍《蝶變》時,吳思源很想在最後讓主角兒方紅葉也打一仗,因為他在前面一個多小時裡都是不打的,觀眾也都期盼看到他出手。所以如果最後他打一仗,票房就一定會高。
但是徐可當時死犟,死活不肯讓方紅葉下場打,果然上映之後票房慘敗,令吳思源現在想起來依然耿耿於懷。
如果換成是新藝城來投資這部電影,如果徐可不肯那樣拍,乾脆就直接踢人換人,讓下一位導演繼續接著拍。想當年在拍攝《英倫琵琶》的時候,導演梁普智私自篡改劇本兒,結果監製泰迪羅賓就直接叫他捲包袱滾蛋,然後自己拿起導筒大喊一聲“開嘜啦”,完全不慣梁普智的毛病。梁普智當年也是響噹噹的一位的新浪潮導演,結果就真的說炒魷魚就給炒了。
許貫武知道如果自己要用徐可,一定要搭配麥佳,黃佰鳴這兩個人才行。麥佳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