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0部分,如果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雲,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先天具有的優勢——嫡系。於是他不平衡了。
憑啥一定要讓他給李顯忠打下手,當二當家啊!
邵宏淵抗命,直接向張浚提出了條件,他也是主將,一定要與李顯忠平分秋色,不分大小。按說這是在找死,臨戰違命,完全可以使用戰場紀律,輕則罷免,重則砍頭。尤其主帥是以強勢著稱的張浚,他當年能把岳飛硬生生地壓制下來,這時一個小小的邵宏淵算什麼?
找死就讓他去死好了。
可怪事發生了,張浚居然收回成命,讓邵宏淵獨領一軍,允許其藉機行事。也就是說,從這時起邵宏淵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誰也沒法約束他了。
而當初的命令是皇帝趙昚下達,由總指揮張浚頒發,向北伐全軍公佈的。
北伐軍的軍紀從最開始就敗壞了。很多年以後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這一條被重點提了出來,覺得這是勝負之間的最根本原因。
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要看全部的細節,比如此次北伐的兵力組成以及進攻路線。此時南宋的軍隊兵種與北宋時不同了。北宋時開封城內隨時保持著編制龐大的禁軍,邊關上囤積著正規部隊,比如西軍,民間有廂軍以及民兵。
南宋軍隊主要分為駐屯大軍、禁軍、廂軍、土兵、弓手五種。由於歷史原因造成,駐屯大軍是全國最精銳的部分,它們的前身是中興諸將的直系;禁軍淪為第二等,平時不上前線,實戰的機會很少;廂軍不值一得,相當於保安民警;反而是土兵、弓手等民間組織時常會帶來驚喜,比如魏勝等神奇大叔們,他們的戰鬥力不比駐屯大軍差。
這次北伐的軍隊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江淮都督府張浚下轄的建康、鎮江、池州、江州四支駐屯大軍;二是臨安禁軍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兩部合軍。
追溯一下源頭,建康駐屯軍是原“油錘將軍”張俊的部隊,鎮江駐屯軍的前身是“韓潑五”韓世忠的部隊,池州駐屯軍是“草包衙內”劉光世的部隊,殿前司是“髯閹”楊存中的部隊。
熟悉宋史的人一眼可以看出,南宋最強的兩支部隊,鄂州、四川方面的兩支部隊都被排除在外,沒有參與這次北伐。
鄂州是出於歷史原因——岳飛是南宋永遠的傷疤,無論哪位皇帝,包括趙昚在內,都是能迴避就回避。而且當初肢解岳家軍時南宋官方做得很完美,岳飛的部隊已經是回憶,再不是當年那支縱橫天下所向無敵的軍隊了。
四川方面更是一個死結。
這是個很怪的現象,幾乎每次南宋要舉傾國之力北伐時,四川都會突然出事,導致無法出戰。比如岳飛的第四次北伐,那時壯懷激烈軍力鼎盛,嶽、韓、張、劉同時出兵,在廣闊的中原大地上展開戰場,如果不是內訌的話,金國註定了顧此失彼千瘡百孔。
如果那時四川也出兵的話,金國的側後方會壓力陡增,導致中原的防守薄弱。可那時四川主將吳玠突然猝死,無可奈何。
輪到了這一次,四川本來在吳璘的率領下長驅直入連勝拓地,可是史浩挖坑趙昚就跳,搞得吳璘把川軍的老底子都輸了大半。
川軍只能轉入防守,能保住西大門不破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四十多年以後,這樣的一幕還會再次上演。還是與吳家有關,理由和效果更加充實,局面擴大到了四川兵變,差一點和南宋劃清界限。
這是後話,回到眼前,張浚縱然雄心萬丈,也要受實際條件制約。北伐軍總共有八萬餘正兵,裡邊還包括了火頭軍、輜重兵等兩大塊非作戰人員,張浚的兵力不過六萬出頭而已。
這樣,決定了戰線無法全面鋪開。
南宋軍隊兵分兩路,李顯忠自定遠(今屬安徽)渡淮之後,攻取靈璧(今屬安徽);邵宏淵自盱眙渡淮攻擊虹縣(今屬安徽)。兩軍各達目的後,會師攻取宿州。
看今天的地圖,戰爭的初級階段控制在安徽省境內。翻宋代地圖,可以知道很多史書記載錯了。前人說張浚的北伐路線選擇在淮南東路,理由是盱眙在淮南東路內,而定遠也在淮南西路的東端,緊靠東路。於是斷定,戰爭爆發在原韓世忠的轄區內。
這不準確。
宋軍由此出征,攻擊的目標卻都在淮南西路的北端,那是當年張俊的防區,遠遠地離開了韓世忠的控制範圍。
張浚在戰前作了詳細的調查,瞭解到金軍的重兵都集中在河南一帶,兩淮相對空虛,並且水軍在完顏亮南侵過程中被李寶打殘了,至今也沒恢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