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部分,如果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雲,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沒有半點的恕道可言,也沒有所謂的雍容大度的宰臣氣量。有的,只是牙眼相還,還本付息式的報復!這時鄭俠正在發配的路上,突然間被叫了回去。開封城裡有了新的說法,呂惠卿靈機一動,決定把他置於死地的同時,再發揮點餘熱,把朝廷裡一直做對的人也拖下水。

話說有兩個人一直是呂惠卿的死敵,一,馮京;二,王安國。馮京是公事上的矛盾,這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郎總是溫文爾雅,輕聲細語的和王安石談話。由於學識淵博,態度良好,所以說了什麼也不受處罰。於是就變成了改革派腳下的一條細膩溫存的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絆腿。

呂惠卿、曾布、鄧綰、李定等人恨透了他。

王安國是個好玩的人。他是王安石的親弟弟,可是處處和哥哥作對,無論是政見,還是私下裡的交際往來。比如他總是在公開場合和新法唱對臺戲,剛開始人們總因為他是王安石的弟弟,給首相點面子,不去計較。可是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

終於有一次,曾布說話了。說,你是安石的弟弟,國家變法,與你何干(何預足下事?)。這句話半點錯都沒有,曾布說得非常堂皇。因為國有國法,官有官職,你只是一個私人身份,就算首相是你哥,你也沒有干擾政務的權力。

可是王安國勃然大怒,說出了另一番理由。他說,宰相是我的哥哥,宰相的父親是我的父親。宰相都是因為你們這班小人的搬弄才做了錯事,將來家破人亡,全族遭禍,甚至會波及先人,連墳墓都保不住,這還不關我的事嗎?!

這番話的對錯,我不予評論。中國人一向都有把工作的成敗和個人遭遇掛鉤的習慣。比如說商鞅變法,秦國從此變強,直到統一天下,都沒改動他的法令。

可以說,他是成功的吧?

不,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裡,他太失敗了。因為他被秦孝公的兒子五馬分屍,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下場差不多。於是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就差勁透了,絕不是個好榜樣。

孰對孰錯,眾說紛紜,這裡先不講,別偏了題。接著再講王安國別的行徑,比如他和呂惠卿。

曾布都讓他憤怒,呂惠卿還想得好嗎?這是王安國心目中最可恨可危險的壞人。某天呂惠卿在王安石家裡商談政務,兩人談得正歡,突然間院子裡有人吹笛子,曲調相當討厭,以王安石的涵養都受不了,探頭一看,正是三弟王安國。

王安石在屋裡說了一句:“宜放鄭聲。”

院子裡王安國回了一句:“願兄遠離佞人!”說完笛聲依舊,該吹還吹。佞人,小人也,當時呂惠卿恨得咬牙,明知是說自己,可沒法發作。只能都記在心裡。

這個版本比較多,還有一種說法。是王安國在西京洛陽作國子監的小官時,被司馬光等遺老排斥在當地主流社會之外,每天裡和嚮往已久的正人君子們不得相見,痛苦之餘,開始放浪自棄。主要就是煙花柳巷,聲色犬馬什麼的。王安石很生氣,以大哥的身份從京城寄去一信,裡邊寫“宜放鄭聲。”

而王安國回了那句“遠離佞人”。不管是哪個版本,都明文記載了呂惠卿大怒。

其實呂惠卿真的沒必要大怒的,王安國不僅對他們這樣,對自己的親哥哥也沒手軟,說出來的話,辦出來的事堪稱人間少見。

據偉大的歷史學家,嚴謹的私人筆記記錄者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裡說,王氏兄弟曾有次爭吵。王安國把宋朝改革的局面歸納為天下洶洶,大禍將成。而這一切,都是他哥哥的錯。於是他苦口婆心地勸,要哥哥一定要聽他的,把變法停止,最不濟也要抽身而退。

要不然會家破人亡的!

王安石沒聽,王安國太傷心了,他轉身淚奔,跑到影堂裡向祖先們哭訴——不是我不孝,實在是大哥太固執,才讓咱們家滅門的啊!

這件事要先確定是不是真有。兩種可能,第一,有。

如果真有的話,王安國以宰相的弟弟身份,不管官職夠不夠,都可以在家裡,以私人干擾國事,這還有半點的國家公務嚴肅性嗎?

在這個前提下,王安國不管以什麼理由,哪怕是他真的有理,也說錯了場合。他完全可以在辦公場合公開反對。尤其是到影堂裡向祖先哭訴,我不知在他身後王安石是什麼心情。

一般來說,農村婦女們掐架時這招常用。

第二,這事沒有。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大家轉念一想就明白了,事情出自《涑水記聞》。請問一直隱居在洛陽寫書的司馬光是怎麼知道王氏兄弟在家裡,影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開拓者

巴喬的中場

錯撩偏執男主後我甩不掉了

鍵盤君jun

無雙將

抵制日貨

託福閱讀1000詞

溫暖寒冬

月老下凡

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