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7部分,如果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雲,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重不過的現實問題了。他沒法向趙構申請,御營的兵力絕不會調給他一兵一卒。那麼招募,可是用什麼呢?當兵就得吃糧拿餉,他既沒錢也沒糧。退一萬步講,即使他有,民間的兵也對宋朝不感冒。保家衛國靠自己,為什麼要投靠不靠譜的宋朝?
這時,在開封的周邊,說是民兵也好,盜賊也好,這種民間武裝力量大得驚人,動輒幾十萬人聚集在一起。比如活動在濮州(今山東鄄城縣)一帶,號稱擁有幾十萬人的王善;活動在淮水區域內,約有七萬人的王再興、李貴;活動在洛陽附近,擁眾三十萬人的沒角牛楊進。這些人都在亂世中迅速崛起,每一個都不簡單,並且有個共同點。
他們厭惡宋朝,別說讓他們歸順了,比如王善,他會主動帶人到開封城去打劫。
幾十萬的部隊衝向了剛剛重建的開封城,要宗澤怎麼辦?逃,還是戰,兩者都不現實,而在這兩者之間,宗澤選擇了相信。他相信自己的理念不會錯,相信自己的民族不會錯。為此,他單人獨騎出發,向王善的部隊迎了上去。
他對王善說:“朝廷危亡,國家大難,如果有一兩個像你這樣的人挺身而出,金軍就不會猖獗。這是你臨危立功的機會,希望你能把握。”
這話很高深嗎?很煽情嗎?在我看來一點都不。宗澤只是說了實話,說出了他的希望。王善的反應是強烈的,他立即跪謝,流著淚說:“敢不盡命!”
幾十萬人立即被收編,成了宗澤的部下。這樣的事一次次地重演,前面提到的王再興、李貴、楊進等人都在這時站到了宗澤的身旁,成了他的助手。
一個是偶然,兩個、三個呢?每一個人都這樣放棄了自我,拋開了對宋朝的成見。之所以會這樣,只能歸功於宗澤個人的威望。而他的威望基礎是什麼呢?我想起了一個人曾經說過的話:
“我南朝地廣人多,崇尚氣節。俊彥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來,從不屈膝異族”
這句話讓我深思,“地廣人多”、“俊彥之士”,這在中國是最不罕見的,在每一個時代裡,這一點都不曾改變。比如近代史裡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候,中國的人數之多、俊彥之多,就如燦爛繁星。可為什麼至少有三次屈膝異族了呢?
因為“崇尚氣節”,只要失去了氣節,中國人就失去了一切。如果能像宗澤、楊進、王善等人這樣,因為氣節而走在一起,那麼情況自然會好轉。
宗澤並不是一味地包容,相反,他的底線很高。當年,他離開磁州時,把軍隊和政務交給了磁州兵馬鈐轄李侃。不知是什麼原因,李侃被部下趙世隆殺了。
趙世隆奪了城防,在戰亂中佔據一方。
這是一位土皇帝了,可是當他知道宗澤在開封城的舉動後,他帶著自己的弟弟,外加三萬兵馬來投奔。在他想來,這是件安全的好事。連盜賊都能變成正規軍,為國出力,何況是他呢?他本身就是宗澤的老部下,只是犯了點小錯罷了。
宗澤只問了他一句話:“河北丟了,是不是連我們宋朝的法令,上下級之間的紀律也都丟了?”軍隊譁變,以下犯上,是趙匡胤定下來的死罪。
他命人把趙世隆拉下去斬首示眾。
當時,周圍都是趙世隆的人。趙世隆的弟弟趙世興就站在他身邊,還帶著刀。宗澤很平靜,等殺了趙世隆之後,才緩緩地轉頭看著他弟弟,說:“你哥哥死了,如果你能帶領這支部隊報效國家,我就把它交給你,希望你能洗刷你哥哥的恥辱。”
殺其兄而任其弟,按常理來說,純粹是找死。他在自己身後埋了一把刀,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砍下來。可奇怪的是,趙世興居然真心實意地接受了。不久之後,金軍突襲滑州,宗澤命令他緊急馳援,他率領這支部隊殺了過去,在城外大獲全勝。
宗澤就是這樣,讓開封城的軍隊與日俱增,在短時期內達到了一百萬人以上,同時嚴明軍紀。有了這些基礎之後,他掃平了黃河南岸的金營,在沿岸十六個縣的周邊建立了像魚鱗一樣的連珠寨。
他這麼搞,金國坐不住了。宋朝這樣的龐然大物,絕對不能讓它有喘息之機。為了滅掉宗澤,金國調配了能調動的最高軍力。
完顏宗翰坐鎮原遼西京(今山西大同),與宗澤對峙。十二月左右,他派出了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將軍。
完顏宗弼出場。
完顏宗弼,本名斡啜、斡出、晃斡出,或者叫“兀朮”。沒錯,他就是家喻戶曉的完顏兀朮,至於通常被稱為“金兀朮”,那是一種榮耀。
他是金國的兀朮。以國為姓,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