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部分,如果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雲,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攻靈州城,滿足自己的美夢時,他的那個命中註定的煞星也默默地離開了宋朝的邊境,此人請求進京面見皇帝,把他的發現秘密呈報。
是張齊賢。
沒人忘記吧,他是怎樣起家的。他根本就不是呂蒙正那樣的讀書坯子,走進歷史,就是以實打實的十個條陳打動了趙匡胤,再有就是趙光義時期的代州之捷,那是軍功!
縱觀他的一生,他就是一個穿著文士長袍的將軍,只有在邊關,在軍事領域裡,他才光芒四射,高人一等。一旦進入了政界,他實在只是個平庸之輩。
趙光義時代,他只是跟在老善人李昉的身邊做個忠實的跟班,什麼作為也沒有(或許他也不希望這樣),連趙光義都氣得對他吼叫:只知道一車一車往家裡拉俸祿,野外凍死那麼多的百姓都不管!到了趙恆這一代,他的職業記錄更變成了一個笑話。
他的列傳裡記載,當時一個皇族死了,兩個兒子分家產,鬧得不可開交,原因就是都覺得分少了。趙恆派了好幾個官員去分,但怎樣都擺不平。這時張齊賢出面,一句話就讓兩家都服了。他說,現在聽我命令,甲兒子全家不許攜帶任何東西到乙兒子家去,乙兒子同樣不準帶任何東西到甲兒子家去。然後此案就算了結!
真的是心悅誠服,張齊賢的小花招生效,根源處,就是他把人類的虛榮、貪婪、利己感徹底看透,之所以總是爭,無非就是“隔岸看風景,總是對岸好。”那麼就讓他們互換好了。很高明吧,不過堂堂的大宋宰相,在列傳中居然要以這種逸事趣聞來填充空間,這是榮譽還是恥辱?!
所以當他因為喝醉失態,被趕出朝廷,再次回到邊關站崗時,並不是件很糟糕的事。他的精氣神又回來了,這次回開封城,他就要給皇帝一個驚喜。
可是皇帝現在需要的是對策。這時的開封城變成了時政論壇,圍繞著兩個問題在展開辯論。第一,清遠軍丟了,那麼是不是再築一個城,來呼應靈州?第二,第二個問題就讓前一個失去了意義,因為議題是說,應該正視現實,直接把靈州城都放棄
真是太刺激了,直接放棄靈州,這是什麼樣的腦子才能想出這樣的腦筋急轉彎答案?拋開靈州城的重要意義,就算是為了單純的土地出產,都必須守住它。
靈州地區土地肥沃,難得的是還有水利資源,那裡之所以需要內地大量地運送軍糧,完全是因為党項人鬧的。連年打仗,老百姓只能逃跑,剩下的都是軍人,於是就得內地運糧,再被打劫,再運,就讓內地的老百姓也跟著遭殃,這是多大的負擔。
可是隻要再加強軍備,保障了安全,就能讓老百姓再回靈州,於是土地被耕種,軍人有飯吃,甚至增兵都不成問題,就此形成良性迴圈。所以無論如何也談不到放棄二字吧,說得嚴重點,說這話的是不是個党項內奸?
但是要小心,這話出自宋朝史上最讓人敬佩、懷念,讓每一位宋朝的官家以及大臣們都賓服的“聖相”李沆。歷史證明,只要是他說出的話,就百分之百的正確,甚至能像《推背圖》一樣的預測未來!
注意,李沆說:“繼遷不死,靈州終不保。”換句話說,就是靈州城丟定了,所以沒必要再做什麼努力了,都是徒勞。
這是聖相對於未來下的第一個定義。從這時起,他就會對宋朝的未來,以及各個主要人物的命運,比如說趙恆、寇準,以及後來的劉皇后、王旦、丁謂等人,作出了百分之百正確的預測。結果無一例外,當時誰都不信,以為不過是些偶爾的笑談,可是過後卻都捶胸頓足仰天長嘆,一致公認,李文靖真的就是聖人!
這時就是這樣,沒人相信李沆。無論如何,連初出茅廬的曹瑋都能把李繼遷打跑,還有以前那麼多次對党項人的地毯式掃蕩,現在只是稍微失利,就徹底認輸,連抵抗都不想,就把靈州直接扔掉?
開玩笑,於是議題回到第一條,要再築一個城,用來代替清遠軍,把靈州的防禦體系再次鞏固起來。說幹就幹,地點都已選好,就在綏州(今陝西綏德),而且皇帝非常認同,他馬上派人去實地考察,要求考察的結果必須是具體精確的,再拿什麼修城就要駐軍,駐軍就得運糧,運糧就有風險,而且百姓壓力過大等老生常談來搪塞,絕對不過關。
於是宋朝的有關部門熱火朝天地動員起來了,測量,勘探,準備築城的物資。誰都看出來了,皇帝的決心很大。而且李繼遷打架不挑日子,靈州城隨時都需要支援,這事兒耽誤不得!
所有這些忙碌中,只有一個人冷冷地旁觀,一點興趣都沒有。是張齊賢,他與李沆天性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