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部分,新中華1903,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鐵木辛哥。鐵木辛哥1895年2月6日生於俄國烏克蘭的富爾曼卡鎮。1915年,20歲的鐵木辛哥應徵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西方面軍當列兵.參加了戰鬥。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他隨部隊參加了平定科爾尼洛夫反革命叛亂和卡列金之亂的作戰。1918年紅軍成立後,他加入紅軍。1919年10月,鐵木辛哥任紅軍騎兵第1軍第6師師長,率部參加了在沃羅涅什、羅斯托夫、日托米爾和邁科普等地的作戰。1920年8月,鐵木辛哥轉任騎兵第4師師長,參加了粉碎協約國支援的弗蘭格爾軍隊和赫諾匪幫的作戰。鐵木辛哥在保衛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的作戰中立下戰功,兩次榮獲紅旗勳章。
雖然馬麒的夜襲對紅俄軍造成重大傷亡和不小的打擊,但是紅俄軍在數量上,尤其是騎兵數量上仍然佔有優勢。第二天一早,鐵木辛哥率領紅俄騎兵向中國國防軍陣地發起進攻。
馬刀如林、蹄聲如雷,當中亞的陽光絲絲縷縷灑落下來的時候,草原上早已是塵土飛翔。
馬福興、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馬廷勷舉著馬刀在中國騎兵隊面前大聲叫喊道:“兄弟們,來的紅毛子是號稱騎兵最強的哥薩克。老子就不信這邪,今天,咱們中國爺們兒要讓這些紅毛子開開眼,什麼叫做馬王爺三隻眼。”
“吼~~~”
383馬王爺三隻眼2
四隊哥薩克騎兵,排成疏密不等的鬆散陣型,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哥薩克騎兵大喊,“烏拉”,全面衝過來,其來勢之洶猛和壯觀,形成一副畫卷。鐵木辛哥貫用類似中國的偃月陣法,西方叫伊菲克拉特方陣,這種陣法有許多奧妙,但在機槍步槍和炮火的熱兵器時代,已顯得有點落後了。
馬福興、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馬廷勷分作五個小隊,也針鋒相對地向哥薩克騎兵衝來,騎兵對騎兵時,拼的是刀法和馬術。
傳統的哥薩克騎兵刀長約90CM,採用中亞鐵礦石冶煉出的精鋼打製。厚背寬刃,橡樹葉狀刀尖,佔據整體寬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擁有優美卻又兇悍的弧度,鷹頭般的包銅手柄,重心靠後。由於標準的哥撒克騎兵刀握把無護手,重心靠後便於激烈運動中揮舞,轉刀,哥撒克騎士傳統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後還便於在騎乘衝擊直戳對手時的刀身平穩不晃動。為了使刀的整體重心靠後和穩定,有些哥撒克騎兵刀的“鷹頭包”是整體鑄造或是罐鉛的,這樣做的附帶好處是…當對手距離騎士很近,並拉拽騎士時,夠分量的握把底會輕易的敲昏對手甚至打裂對手的頭。鋼刀出鞘,任何人揮舞起來,其自身弧度帶來的劈砍威力可以輕易砍斷小樹,闢開木樁,這種威力體現在哥薩克騎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語“像劈田菜一樣的砍掉對手的頭!”
哥薩克的戰馬主要是頓河馬,在傳統上,頓河馬總是和哥薩克騎兵相聯絡。頓河體形健壯,高大,多數馬匹毛色火紅,金黃。他們耐力持久適應性非常強、反應機敏、對主人忠貞不二。
中國騎兵使用的馬刀則是14式馬刀,源流是來自56式騎兵刀,全長102厘米,刀刃儘管沒有燒刃但刀刃堅固耐用,出廠時就非常鋒利且能保持其鋒利性。刀梢為鋼製,刀柄為木製用一大螺絲固定刀刃,刀柄之護手也為鋼製。刀刃經過長時間的作戰使用等如果變鈍,騎兵們可很容易的自行將其再磨利,它的設計合理,重心適當,整把刀堅固耐用。
中國騎兵使用的戰馬主要是河曲馬,河曲馬亦稱喬科馬,原產中國甘肅、青海、四川3省交界處,黃河上游第一河曲處,故名。河曲馬與內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河曲馬在我國戰爭史上戰功赫赫。漢朝時,朝廷為改良中原地區的馬種,曾引西域的優良馬種汗血馬放牧於青海一帶,這些馬的後代為漢朝征討匈奴立下“汗馬功勞”。在蒙古大軍南征大理時,忽必烈指揮大軍在水草豐美的河曲地帶大量牧養軍馬。在佔領中亞之後,馬家軍又補充了不少伊犁馬和汗血寶馬。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我軍馬刀長於哥薩克高加索馬刀將近10厘米,而且刀身細,因而輕捷靈便,常常是敵人馬刀還未到,我方的馬刀已劈中敵人。只一個衝鋒,就砍倒了一百個哥薩克,自傷不過幾十人。這下可激怒了一向傲視東方人的沙皇哥薩克騎兵,鐵木辛哥怒不可遏,下令哥薩克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一起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同時,鐵木辛哥還派出大批步兵跟在哥薩克後面,只等哥薩克撕開中國軍隊的陣地,步兵就立刻奪取陣地。
馬家騎兵見勢不妙,立刻撥馬就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