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部分,鬼神傳說,散發弄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世間還有眾多修士,但在他的口中也有修行。
老者口中的修行就是‘修於其身,其德也真’,意指人生在世無處不是修行,世間所有人都在修行。
而世人的修行會得善果、惡果。那些注意自身言行,規範自身行為,有大德的人會得善果,他們無懼於鬼神,不愧於內心,能夠坦蕩,可以於人間得到大自在。這大自在是指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不論遇到什麼環境,他們都可以謹守自己的本性,從來不會做出與自身本意不符合的決定。
而那些不注意自己言行,肆意放任自己的世人將會失德於自身,失德於世人,因此這種人會得惡果。得惡果者則終日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哪怕座擁金山銀山,卻依舊覺得自己十分貧窮,總會一種愰然若失的感覺。哪怕身邊親人成群,也會覺得異常孤獨。
這種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命,當他們走過一生之後才發現自己毫無所得。在死前回頭一想才發現自己的一輩子竟然只是在人間受盡各種磨難,為錢財拼去了健康,為健康又花盡了錢財,又因為這些而忽視了生活之中原本無數的美好時光,只有在死前的那一剎那才幡然悔悟,卻已經太遲了,只有帶著無盡的悔恨消失在過去。
而得善果則無懼於生死,活時逍遙自在,死時安寧、祥和,沒有遺憾,沒有悔恨,更不會在死時意識永遠停留在那種不安、悔恨的情緒當中。
在周誠的理解當中得善果者,死後的心靈可以超脫出生死之間的大恐懼。得惡果者死後永墜黑暗不得解脫。而得善果者就會做到心與身合,思想與行為是為一體。
“身、心合一?”,周誠突然有些明白過來了為何那老者可以一句話就將自己的神通消去,因為在修行當中確實有這麼一個關口,修士修行到通靈後期之後就必須要渡過一個劫數:真空劫。而自己的神通之所以會消失正是因為真空劫已經到來。
所謂真空劫也就是指修士若想由通靈期進入通神期,那麼他就必須做到心與身合,雖有神通法術卻絲毫不依仗,哪怕神通法術消失,心靈也不會有絲毫的波瀾。
而周誠之所以會法力未失,神通卻消正是因為他無法做到心與身合,一些行為與自身的內心不相符。而那老叫對他喝道‘不許裝神弄鬼’之後這‘裝’‘弄’二字就深深的印在他的精神之中。
這二字被印入周誠精神之中以後就如同是兩道枷鎖,只要周誠心中所想與實行所為不相符合,那麼他的法力、心念、身體根本無法相融。法力、心念、身體無法相融又如何能夠使出神通!
其實歸根結底的來說,周誠他神通消失並非老者之故,而是自身之因。他修士修行到一定境界之後自然而然的就開始思考什麼是本心,什麼是本性。由這些問題就會引發出無窮的思考,修士開始懷疑自身,更會懷疑自己所修行出來的道,如此這般會讓修士的精神產生混亂,從而出現身、心不融的情形,因此神通自然而然的就會失去。
要想恢復神通,渡過真空劫那麼只要當修士得知了什麼才是自己的本心、本性。自我清明之後,修士不在懷疑自身,不會懷疑自身修行的道,從而將那無窮的雜念從精神之中除去,讓自己的行為與心意完全合一,漸漸的就會精神安寧不復混亂。而此時,修士就可以重新做到法力、心念、身體相融,神通自然就會出現。
按說周誠的真空劫不應該來得如此之早,因為他剛剛進入通靈後期,而且根本就沒有思考過什麼是‘自我’、‘自我本心、本性’這些問題。也就是說他真實的修行境界還沒有達到觸及真空劫的層次,要等過上許多時日,經歷眾多情形之後才會漸漸的開始思考自我本性,從而觸動真空劫,引發修行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劫數。
但妙就妙在這老者。這老者姓白,叫白展堂,是成都某大學之中的名譽教授,是一個有名的學者。白展堂一生之中讀書無數,是那種將書讀到骨子裡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大學問家。
要是放在古時,白展堂就是位宏儒。這種人心靈滿圓,哪怕足不出門也能知天世之事,世間種種無不盡在其心,雖然說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有些誇張,但是這種人確實可以預知福禍,對於人間種種因果莫不知曉。
這種人都擁有常人無法想像的大智慧,其德之高,凡人不可捉摸,已經到了將自行德行融入天地宇宙之中,一言一行無不是人間至理,舉手抬足之間莫不是符合天地之道。因此他們雖然不修神通,不練法術,但神通法術不可傷其身,萬魔不可動其心。此種人鬼神可傷,亦不傷鬼神,與天地萬物融洽無比。因此周誠才會發現當自己不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