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7部分,重生之悠哉人生,連過十一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這孩子,怎麼能讓客人剁!還是我來吧!水還沒開呢!”姥姥伸手說道。
“行了!姥姥,他乾的好好的,讓他做唄!”方默南攔阻道,她俏皮地吐吐舌頭,一臉笑意看著他道,“那就拜託你了。”
賀軍堯別有深意地看她一眼,收回眼神,認真的剁豬肉。
方默南則熟練處理螃蟹,“噹噹噹”賀軍堯剁餡兒的聲音還挺響的。
方默南。將他剁好的豬肉茸,和自己處理好剁碎的蟹肉,鍋內加豬油燒熱,放入蟹肉、蟹黃、薑末煸出蟹油,與肉茸、皮凍、醬油、料酒等調拌成餡。
“水開了,我來熬粥!姥姥包湯包如何!”方默南說道。
“好!”姥姥洗洗手,把昨天晚上發好的面,從面盆裡拿了出來,開始包湯包。
“大軍!別動手了,這個我來吧!”姥姥看著賀軍堯捲袖子,趕緊說道。
“我在部隊也包過包子。”賀軍堯沉聲說道。每年過年,如果不出任務,他都會和士兵們一起包餃子,一起過節,與兵同樂。雖然他坐在那裡給大家帶來更大的壓力,不過他本人沒有自覺。
所以他自認包的還不錯,太難看的話有損他的光輝形象,雖然沒有人敢嘲笑他。
於是姥姥不在說話,擀好的片交給賀軍堯包湯包,有專業級的水準。
方默南開水下大米和小米下進砂鍋裡,以2:1的比例煮粥,是最容易消化的。這樣的搭配非常合理,大米易於消化,調和養胃,小米營養豐富,滋潤臟器。
大家的普遍共識都是冷水煮粥,而真正的行家裡手卻是用開水煮粥,冷水煮粥糊底的經驗吧?開水下鍋就不會有此現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時間。
開水下鍋時攪幾下,蓋上鍋蓋至文火熬20分鐘時,開始不停地攪動,順著同一個方向,慢慢的攪,攪道大米變成細細綿軟的粥蓉。一直持續約10分鐘,到呈酥稠狀出鍋為止。
粥熬好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裡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很多人對它不以為然,其實,它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可以和參湯媲美。通常所說的粥油是由小米或大米熬粥後所得的。
中醫認為,小米和大米味甘性平,都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二者用來熬粥後,很大一部分營養進入湯中,其中尤以粥油中最為豐富,是米湯的精華,滋補力之強,絲毫不亞於人參、熟地等名貴的藥材。
在華夏四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關於粥文化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大詞人蘇東坡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粥的是一種很獨特的主食,它的包容性很強,放什麼東西叫什麼粥,皮蛋瘦肉粥、菠菜豬肝粥、蝦皮白果粥等等,百無禁忌,想怎麼搭配都成,幾乎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放到粥裡。
而且由於白粥無味,很容易把放進去的食材本身的味道襯托的越發鮮明。
熬粥沒有什麼難度,但要熬出好喝的粥,就要耐著性子,守著鍋,慢慢的熬,注意點兒火候。
熬粥的過程簡單,卻也要用心攪動和耐心地關注才能熬出細膩軟糯的粥。任何事情,只有認真投入,才能收到好的回報。
方默南熬粥的期間,姥姥和賀軍堯包好的湯包,已經放在另一個火爐上蒸一人多高的籠屜,好嚇人!
“剛剛好!開飯嘍!”方默南關火,帶著手套端下砂鍋。
“青峰!來的正好!把籠屜搬下來。”賀軍堯說道。
關掉爐火,兩個大男人合力把籠屜搬了下來,“好香哦!”厲青峰深吸一口氣道。
“終於又吃到南南做的早餐了。”林老爺子也頑皮嗅嗅鼻子說道。
“薇拉、維卡拉快進來,吃飯。”姥姥招手道。
廚房夠大,分了兩桌,姥姥也無法,本來農場冬季人少,又沒有來問診的,即便孫子和孫女到來,這倆月仍然冷冷清清的。
薇拉和維卡拉到來,按說應該熱鬧了,反而更冷了,她們兩個一個比一個冷,埋頭做農場裡的事,絕不多言。
至於在餐桌上,兩人更是謹守自己的身份,所以兩張桌子。
方默南則從儲藏室裡,拿出醃製鹹菜,醬八寶菜、什錦泡菜、酸菜、辣白菜、泡雪裡蕻、臘肉片、燻肉片、配白粥。
鏟了一早上的雪,大家都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