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這一代,炒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的時候因為國家經濟困難就精簡回家了,正好照顧家裡生活。小孩多,勞力少,家裡的條件也就是堪堪夠上溫飽,真正轉好也就是在盧秀鴻和盧秀玉下鄉後,而大哥和二姐為了省錢也已經三、四年沒回家探親了。
吸吸鼻子,真的好想家裡人,父母、大哥、二姐從小就很疼自己,這一切都是曾經夢寐以求卻一直求而不得的,那個雞肋的外掛在和平年代也許只是個移動倉庫,但現在塞得滿滿的物資卻讓自己能在這裡生活的很有底氣。
而真正的底牌就是知道這樣務農的日子終將有機會結束,命運轉折的關口就在不久的將來,這也是她為什麼能夠在噶梁被人揭發汙衊時能夠堅定立場的真正原因。
是的,原先她插隊的地方是建設兵團,可為什麼幹了一年就從農場來到了這個偏僻的小縣城了呢?真是說來話長……
第2章 來龍去脈
當時下鄉的知青一般就是去農場(含兵/團)或者生*產*隊(所謂的/插/隊)。這兩者共同點都是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區別就在於待遇上。
一般情況下,兵團大多能夠集中超過百名的知/青,務農時使用的有機械裝置,生產率自然就較高。吃飯在食堂,住房有宿舍,過年還有探親假,生活穩定;
生/產/隊呢!一般是10個人一個隊,農具相對比較原始,大多就是靠掙工分,一個壯勞力幹一天頂天了也就是10個工分,所有花費得自己來,做飯啊!火柴啊!有的條件不好的生產隊一年到頭分紅時,扣完糧油款你還會倒欠他!
所以下鄉最好的去處首選就是生產建設兵團,其次是國營農場,最後是插隊落戶。
說起來盧秀貞最初運道還是有點的,她要去的地方是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未組建兵團時,這裡是“華陽河農場”。
眾所周知在華夏棉花種植的重點是安徽,而安徽的關鍵是安慶,安慶的重中之重是宿松縣、復興鎮,在那裡連隊有100多畝農田,主要種植作物就是水稻和棉花。
到那以後直接去三師十團綜合加工連報道,要下田想想就會很累,但是比起去山坳坳裡飯都吃不飽,至少還能有些許盼頭。
他們加工連一共有300多名職工,其中130名上海知青,3600畝農田,也就是說人均就有10多畝。當時華夏大概有18億畝糧田,全國13億多人口,平均下來人均不足1。5畝,可以預見連隊的農務是有多繁重!
而加工連一共有7個排,1…5排是男職工,6排是女老職工,7排就是女知青排,平時都是以排為單位幹活。主要農活就是種棉花、水稻,也有一部分玉米、紅薯、黃豆的糧食種植,養雞、放牛、看菜園、澆大糞、做豆腐、做粉絲……
這群上海阿拉①在家就算條件不好,也從來沒吃過什麼苦頭,哪裡會幹什麼農活。兵團顯然對這種情況瞭若指掌,7排女知青頭幾個月便被安排在其他排後面搭配幹活,一開始盧秀貞和幾個同學是去菜園澆水、施肥,或者去幫忙剁剁豬食什麼的,等四月份棉花、水稻都開始選種、播種插秧時,他們所有人都得跟著下地了。
盧秀貞是跟著三排一個叫做劉志同的社員一塊種棉花的,雖然是第一次種,但是她眼裡有活,話不多人又不嬌氣,劉志同在前面算好間距挖坑,她就在後面填種,諸如此類搭配幹活速度什麼也挺快。
劉志同自己也就21、2歲,這個年紀的男孩子就算沒有啥綺思邪念,本身見到女孩子也會有些下意識的照顧和保護,他看盧秀貞才16歲不到就來農村挺不容易的,平時就主動的承擔了很多髒活和累活,盧秀貞這個嫩皮老芯的挺喜歡這個能幹又樸實的小夥子,不自覺也把他當做小輩,帶點吃食什麼也是常有。等發現6排有個姑娘叫做許麗英的總是拿斜眼看她,要不就是好端端突然就冷嘲熱諷時,還有點摸不著頭腦,這是招誰惹誰了!
四月集中忙完一茬,接著的日子就是除蟲、除草、施肥。水稻要注意防旱、玉米要著重追肥,棉花得作壟、整枝、治蟲、打頂一堆活,重中之重就是澆水,這些盧秀貞都勤勤懇懇地幹著。
就像我們以前在大學吃食堂總抱怨飯菜質量,可等進入了社會你就會想念學校的伙食一樣,現在雖然體力上累了點,生活條件比以後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人生中最爛漫的日子都拋灑在了這片土地上,這些都將成為永不磨滅的印記。
許麗英平時總會說些風涼話,什麼幹個農活還要帶草帽,施肥還帶袖套,(連裡當時有個女知青為了更加貼近貧下中農下地就是不戴草帽)資本主義小姐作派云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