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國家多難
長弓挽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1章 國家多難,三國:開局接盤劉備,再造大漢王朝,長弓挽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涼戰火紛飛,關中其樂融融。
保塞匈奴叛亂,讓三輔百姓虛驚一場,到了年關,家家戶戶燒香祭祖,丟棄多年的社火也有人組織張羅起來。
諸葛亮首次踏入長安,面對大漢昔日王城,百感交集,高大的城牆,巍峨的宮殿,斑駁的門環,雖歷經風雨變亂,卻依然佇立不倒。
“得瞻舊都,亮何其有幸?”踏入東門的那一刻,不知為何,諸葛亮竟然雙目溼潤,許久不曾波動的內心,洶湧澎湃,情難自禁。
“我為何雙目含淚,只因對這大地愛得深沉!”腦海中想起劉琦平定南陽時的這句話,心有慼慼。
得知匈奴兵被困蕭關,蘇則又領兵取其老巢,諸葛亮派黃忠、鄧艾輕騎往臨涇守城,命其暫時按兵不動。
另外又親自到工坊安排工匠趕製器械,請鍾繇張貼榜文,廣招木工漆匠等,為涼州戰事做準備。
一連數日,諸葛亮不問政事,帶著馬謖走遍長安大街小巷,似乎能從那古老的磚牆裡聽到高祖的歡呼,漢武的怒吼,將大漢數百年曆史,興衰榮辱都回憶了一遍。
這一日正在未央宮賞梅,忽然鍾繇派人來報信,安定有人前來投軍,正是阻擊匈奴立下大功的胡遵。
諸葛亮回到府衙,見一名少年風塵僕僕,嘴角凍得龜裂,但雙目有神,自有一股英氣。
見禮之後命人看座,問道:“閣下殺賊有功,今正當為國家出力,建功立業之時,為何又不辭而別?”
胡遵一聲輕嘆,將蕭關之事簡單說了一遍,因獻策不被鄒岐採納,無奈離營,去打探匈奴訊息之事說了一遍。
“真年少英雄也!”諸葛亮欣慰點頭,搖著羽扇問道:“吾已知蕭關戰事,便知匈奴背後有人指點,你可查到情報?”
“在下派人扮作樵夫,送柴火到蕭關,得知匈奴大勝,原來是一位道長指點。”胡遵抱拳答話,旋即罵道:“這妖道吃裡扒外,不知護佑百姓,竟反助虎狼,該遭五雷轟頂。”
諸葛亮大感意外,蹙眉道:“可探知此人來歷?”
胡遵搖頭道:“只知他是崑崙道士,叫壹心道長,先前在崆峒山修煉,我看必是虛假之詞。”
“壹心?”諸葛亮雙目微凜,抱著羽扇半晌不動。
馬謖憂心道:“莫非是軍師道友?”
“非也!”諸葛亮回過神來,神情卻愈發凝重,緩緩道:“壹心者懿也!此人必是司馬懿所扮!”
“什麼?”馬謖大驚。
“原來是他?”胡遵也吃了一驚,想不到自己第一次帶兵,就遇到這等狠人。
諸葛亮嘆道:“司馬懿一心報仇,聽聞孟起回西涼,便舍了河內隨後跟來,途徑蕭關倒並非虛言。只可惜龐將軍不知情,被他所害,折我一員大將。”
胡遵回過神來,忙道:“據匈奴兵交代,司馬懿殺了龐德將軍後,便離開蕭關,往西北渡河去崑崙,現在看來,必是去了西涼武威。”
諸葛亮嘆道:“吾憂司馬懿為復仇不擇手段,恐西涼之亂亦是此人挑起。若果真如此,西涼形勢複雜,遠超漢王所料,恐要大動干戈吶!”
“這該如何是好?”鍾繇也緊張起來,憂心道:“司馬仲達已走火入魔,濫殺無辜,久之必為大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諸葛亮站起身來,目視西方,吩咐道:“叫工坊日夜趕工,吾所需器械,要儘快趕製。即刻稟奏漢王,此事需未雨綢繆,可先自益州撥運糧草至天水,以備不時之需。”
正商議之時,安定太守鄒岐派人來報信,保塞匈奴大王胡薄,聽聞賀蘭山老巢被端,糧草無繼,在蕭關進退不得,前來請降。
胡遵聞言大怒,忍不住罵道:“匈奴狗輩,欺軟怕硬,殺我多少百姓,豈能饒他?”
鍾繇也道:“胡薄因失根基,不得已而降,必定懷恨在心,容納降,恐將來複反報仇。然拒其歸順,必有一場廝殺。漢王又命我等招撫異族,懷柔化育為上,孔明有何高見?”
諸葛亮言道:“胡薄趁亂起兵,欲為匈奴之主,足見謀亂久矣!除賊當斬首惡,以儆效尤,若此人不殺,將來各處豪傑亂起,趁機劫掠,官兵到時望風而降,人人心存僥倖,則暴亂屢禁不止!”
胡遵大喜,抱拳道:“在下不才,願再回臨涇,隨黃將軍斬殺胡薄。”
諸葛亮卻笑道:“漢王向來仁厚寬德,欲招納四海之民,大興季漢,若不納降,是拒四夷之民也。吾有一計,既可除胡薄,亦能招降保塞匈奴為我所用,西涼之戰,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