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部分,重生農門驕,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廷恩面無表情的直起身子,在昭帝面前長長一稽,“那便請皇上下旨,令太后退居西山行宮。”
原以為李廷恩會繼續想出一篇道理來說服自己的昭帝愣住了,他定定的看了看李廷恩,忽然笑了,“李愛卿,你果真不同啊。”
自己這個天子在他面前毫不掩飾對太后的憤怒,他就敢在自己面前提出一個更容易叫士子清流們斥責的做法。不僅要借太后病重虛弱的時候徹底親政,還要把太后遠遠的趕到西山去,連後宮鬥不讓太后住了。
昭帝玩味的笑了笑道:“李愛卿可知此言一出,傳到朝臣耳中,只怕連石定生都會痛責與你。”
李廷恩當然知道。
這麼多年,為何王太后能一直穩穩攝政,甚至在以前王太后手中還沒有掌控住兵權的時候都能如此?
不可否認,王太后前面幾年執掌朝政的時候,除去重用外戚與洛水宋氏之事,王太后算得上是一個頗有見識的女子。至少王太后重視吏治清明。也許是因朝臣世家清流反對王太后的人太多,王太后為了剷除異己,所以王太后不像大燕歷任皇帝,對世家頗為容忍縱容,但凡出自世家的官員,在任上若有罪行,在別的皇帝手中會輕拿輕放,在王太后手中,卻敢於揮起屠刀。貪官汙吏,因此聞風喪膽。
大燕水路最重的運河,是在王太后的手中徹底將南北貫通。年年氾濫年年遣工部重新修築堤壩依舊無法約束的涇河,是王太后在連斬了五名工部官員之後才有了有了牢固的堤壩,涇河至今,已然七年沒有發過大水了。
王太后,以前在民間其實頗有一番威名。就算是宋氏之事,若不是牽涉到壽章長公主,成為皇室與世家對敵的典範,王太后所受到的非議不會至此。
說到底,王太后以女人之身掌管朝政,就算做出無數成就,大燕上下依舊不會將王太后放在眼中。尤其是那些最重規矩的世家望族,他們傳承百年千年,所擁有的底氣便在於世俗的舊規,而舊規,更多是約束女人的。因此世家反對王太后,王太后只能用更血腥的手段來鎮壓,最後世家受到重創,更加憤恨王太后,由世家掌控的文臣清流士子一派,便會整日作詩寫文諷刺王太后以月凌日。士子作為喉舌,民間那些許多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的資訊都來與他們,百姓信任他們,在百姓眼裡,慢慢王太后便成了一個禍國的妖婦,天理不容。
說到底,這是一個女人和整個制度的爭鬥,不在後宮,不在前朝,王太后,挑戰的是歷史!
也許,一個倔強的女人,發現無論如何走都是走到陌路之後,就選擇了最瘋狂的做法。
絕不還政,玉石俱焚。
這似乎又是每一個曾經傑出又有著非同一般的固執品性的人會走的道路。只是士子文人們痛恨王太后以女人之身壓在頭頂,讓他們這些七尺男兒必須低下頭顱,對一個女人折腰屈服,又講究根深蒂固的道德禮儀。
若是別人亂政,別的女人亂政,他們可以不惜死諫逼迫皇帝親政,偏偏這個女人是皇帝的母親,不是皇帝的妃嬪,不是皇后。在以孝道治天下的大燕,天子身為天下人的表率,如何能夠使出威逼生母的做法讓天下人唾棄,如此一來,民間有樣學樣,豈非禮樂崩壞,天下大亂?
也正是因此,朝臣們總是一面在朝堂上竭盡全力給王太后壓力,不讓王太后掌控住一切,堅定的站在昭帝一面,一面又始終對王太后手下留情,並且阻攔昭帝使用更極端更無情的做法。他們似乎一直相信,王太后終會垂垂老矣,而昭帝,才是名正言順的天下之主,並且如日方中。
就連石定生,亦是如此。
李廷恩覺得自己很能明白石定生的心態。
作為永溪石氏出身,一個傳承千年的世家子弟,禮教二字已然和自己這位恩師的骨血混合在一起,沒有任何辦法能夠剝離。所以恩師入宮勸說昭帝,一面是不能接受天子用這樣冷酷無情的做法,趁著生母病危,用親外甥女要挾生母,這完全違背了孝道。一面就是為了忠君,不願意隱忍了近二十年的昭帝在此事傳出後在史書上留下罵名。
可李廷恩的看法卻決然不同,孝這個觀念,在他心中有不同的靈活用法。
這一次,若能勸說昭帝將步驟放緩順利救下石定生也可。若不能,那麼就要勸說昭帝一擊即中,讓王太后徹底遠離朝政,甚至不能留在京中,繼續保有暗中的威信。當然,如若可以,李廷恩很想勸昭帝送王太后去陪伴先帝。這樣才是杜絕後患最完美的做法。
一個本就病重的老人,還不肯放下朝政,多方操勞,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