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部分,明朝生活面面觀,暖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銀子作甚?也只是近一兩年才稍有鬆懈,如此而已。”
周夫人卻似乎想到了文箐接下來要問的話,道:“民間都不喜歡用鈔了。於是戶部認為寶鈔淤塞,先後又立了‘戶口鈔鹽法’,‘門攤課稅’,要求將納這些,全部需得用鈔來進行。”
文箐問道:“這個‘戶口鈔鹽法’又是管什麼的?真能起到作用?”
陳嫂道:“便是民間用鹽,全部需用鈔買,並要求按口來計量。說細點便是:成年口一個月吃鹽按一斤算,小孩則按半斤算,一斤鹽按一貫鈔收。”
文箐道:“這就是不管你吃不吃,也得收這個?比如小孩一個月吃不了半斤,也需按這個?”她在心裡底晨一盤算,這要是一家五口,四口算成成年,就是約五十多貫鈔啊。相當於仁宗時的一兩銀子了。朝廷用這個來流通鈔法,確實夠狠啊,鹽哪裡能離得了,日日需食啊。
文箐又問那什麼“門攤課稅”是如何一種法子?
陳嫂便又說了開來——仁宗當皇帝才當了一年不到就駕崩了,可是卻給後世也立了一個“門攤課稅”,就是對城鄉市肆、店鋪,就是小攤小販依據其營業額所徵的稅。
文箐想,這個就相當於21世紀的營業稅。
最開始是交易總額約四十兩銀子以下的不收,後來則均收。仁宗時,只是對兩京以販賣 為主的蔬果園不論官種或私種,一律徵稅,對塌房、庫房、店舍等貯貨者亦開始徵稅,騾驢車僱裝載者,也徵稅。
仁宗時還算便宜,到了宣德,如今則已是原來的五倍之多,而且全國都徵收了。比如:裱褙鋪月納鈔“三十貫”,車院店月納鈔“二千貫”油房、磨房每座逐月連納“五百貫”;堆賣 木植、燒造、磚瓦,逐月連納“四百貫”;牛車受僱裝載貨物者,“納鈔五十貫”,小車“十貫”;凡鬻賣 及織造幣帛並停塌物貨之家,每月納鈔“五百貫”。
文箐這邊聽陳嫂如數家珍一般報出這些數字來,一下子也記不清了。只等著有需求時再問吧。便誇了一句陳嫂:“陳媽,你真是女諸葛,居然記得這許多。”
“那交易不能用金銀換取,就是去質鋪或者銀鋪換取也是少的啊。”文箐又問。
“小姐,這個說起來,倒是有好些可樂的事,以前也聽夫人說起過。”陳嫂看周夫人說得有些累,便介面過來。
“陳媽快快說與我聽。”文箐雖知陳嫂並不喜好賣 關子,仍是催促她快講。
“記得當時禁用金銀,可是在成祖初年,那個時候都是論罪為奸惡,當斬,後來又改為可免死,全家戌邊於興州。就是陝西府有個叫什麼來著,夫人?”陳嫂一開場,也學周夫人引經據典起來。
“你說的可是陝西都司僉事張豫?以官鈔換銀坐罪,戌邊。”周夫人想了想,回答。文箐就感覺她腦子裡似是百科全書,一問總能有答案。
“是,是。夫人就是好記性。還有個是江夏的一人,他父親死了,便用銀為明器陪葬。結果被人告發了,判為死刑。弄到京城,皇帝便道:這是為孝道治葬,也不是貪於玩物,特赦了他。於是這便開始了,置造首飾器皿,不在禁令範圍內。”陳嫂思考著,怕說錯了,所以說得是一字一句。
這裡的斤為古代的斤,約600克,也就是21世紀的1斤2兩。按古代而言,則是1斤16兩,計每兩約38克(不足),1錢銀子則為近3。8克。
前傳098 薪如米貴
文箐聽完,大為感嘆:“幸虧這禁銀令現在沒那麼嚴了啊……”
她這語氣,把陳嫂同周夫人逗得發樂。正在一團和氣中,只見曾嬸拿著一件半舊的棉襖,邊走邊縫,見得周家人喜樂一團,自也是參與進來。
陳嫂忙給周夫人戴上口罩。曾嬸見她般注意細節,反而認為自己打擾了周家人,頗有些不好意思。
文箐看她也才四十多初頭,比陳嫂大了兩三歲,卻是孫子孫女都同文簡差不多了,不由十分感嘆古人生育之早啊,又看周夫人極其眼熱地同她說著孫子與柱子之間的事,想著三十八歲的周夫人要是生兒早的話,現在也差不多是要抱孫子的人了,一時便也無言。
曾嬸見周家小姐穿得甚是厚實,從蘇州拿來的素棉布都已做成了新衣,便感嘆陳嫂與阿靜的手工之精,又感嘆自家媳婦老實是老老實,就是不太會針線活兒。一邊說著,一邊便感嘆這天氣:“我家老頭腿腳最近疼得甚是厲害,尋思起來,這天氣尚好,只怕過得幾日不是大雨,只怕會大雪天不停了。”
文箐見曾嬸家的男人,是個極老實本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