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博一第一學期:學術開端
刀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章 博一第一學期:學術開端,為了愛,山之子求學記,刀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題,按照導師的思路寫論文。
袁老師是個很開明的老師,既沒有讓趙山文跟著做科研專案,也沒有指定論文選題,而是完全由趙山文自己選擇確定。趙山文喜歡這樣的模式,因為他是一個很有思想和個人主見的人,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
在研二第一學期申請碩博連讀時,趙山文曾寫了一個以“中國歷史上典型土地制度的經濟學分析和經濟績效實證”為題目的博士階段研究計劃,到研二第二學期,這個研究計劃因學習2門經濟學高階課程而中斷。進入博士階段後,趙山文曾嘗試繼續按這個研究計劃寫論文,但實施起來才發現,這個計劃只是當時的一個美好構想,其實不具有可操作性,每種土地制度要想數理模型化都很困難,土地制度的經濟績效實證又找不到資料。在跟袁老師交流幾次後,趙山文接受袁老師的建議,決定放棄這個研究計劃。
在六年多的經濟學學習中,趙山文感到,對於一個經濟體來說,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非常重要。按傳統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主要分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部分,經濟增長是其中的生產部分,收入分配是其中的分配部分。如果把經濟增長的理想狀態概括為效率,把收入分配的理想狀態概括為公平,那麼效率和公平就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兩大基本目標。只有經濟增長實現效率,收入分配實現公平,才能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袁老師給趙山文介紹,經濟增長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門領域,不容易出新成果,做收入分配研究的學者相對少一些,趙山文遂決定從收入分配方向選題做論文。
趙山文之所以選定收入分配作為研究方向,還跟他一直探索人生意義有關。趙山文在本科階段已樹立人權、平等、仁愛、鬥爭四種人文精神,作為自己判斷是善惡的價值標準,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真善美,而現實中妨礙人類實現真善美的主要因素是利益衝突,只有把財富分配得讓所有人都滿意,人才可能在追求真善美中實現人生價值。
所以,什麼樣的收入分配才是合理的,怎麼實現合理的收入分配,不僅是學術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影響人生價值的實現。趙山文希望在對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不僅完成博士學業,而且找到處理人與人之間利益衝突的價值標準。
確定研究方向後,趙山文開始系統學習研究有關收入分配的教材和專著,閱讀在圖書館能找到的相關紙質書籍和在學校購買的資料庫裡能找到的相關電子書籍。
這樣大水漫灌式的學習,讓趙山文加深了對收入分配的理解,熟悉了這個領域的學者和研究進展,但就算收入分配也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寫論文得落到一個具體的題目上,趙山文在學習中找不到合適的選題。後來是袁老師開導了趙山文,要寫論文就得多看論文,在看論文中獲得靈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新。
按照袁老師的意見,趙山文開始將學習的重點轉到收入分配領域的論文上。由於一個研究方向的論文都分散在不同年代的不同期刊中,紙質期刊不便於查閱,趙山文主要透過圖書館資料庫下載電子論文研讀,把國內外權威期刊上有關收入分配的論文全部下載下來,按年代由近及遠分類,然後一篇一篇閱讀。
果然如袁老師所說,在一篇篇閱讀論文中,趙山文慢慢對以前學者的研究成果有了自己的想法,感覺在有些方面能進行創新。
其中,趙山文感到圍繞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倒U曲線能寫一些好的小論文,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最早提出,認為在人類社會由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快速轉型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收入分配差距會持續擴大,然後保持一段時期穩定,在後半階段逐漸縮小。
很多學者對該理論進行了大量實證檢驗,但實證結果是持續矛盾的,從來沒有得出一致的結果,趙山文就想用最新的資料和方法再次實證該理論。
學術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文獻綜述是寫每一篇論文的第一步。蒐集論文,可以透過圖書館購買的資料庫直接檢索查詢,還有一個重要方法是透過文獻找文獻。對於學術論文,作者都會列出論文引用的參考文獻,透過參考文獻,就能順藤摸瓜找到這篇論文的上游文獻,透過上游文獻進一步找到更上游的文獻,直到窮盡相關文獻。趙山文就用這樣的方法儘可能窮盡地蒐集了與收入分配的庫茲涅茨倒U曲線有關的論文和著作。
由於科研從業人員眾多,就是這麼一個小題目下,蒐集到的論文數量仍然多得驚人,要全部列入文獻綜述將會很繁雜而抓不住重點。按照袁老師的指導,趙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