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銅壺滴漏
君心九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6章 銅壺滴漏,穿越遠古後成了野人娘子,君心九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386章 銅壺滴漏
蕭瑟想要做的時間,其實就是時鐘,可這個時候沒有電池,沒有發條,她也就只能做其他的。
最好做的是日晷,可日晷只能在有太陽時才能使用,一旦沒了太陽,那就不能用了。
特別是現在是風雪天,太陽都沒有,日晷完全沒用,只得做個可以在風雪天來用計時的。
如此,蕭瑟就想到了漏刻。
漏刻在許多博物館中都有記載,其原理記住,再加上當時看到的實物,想要做出來,應該不難吧?
漏刻始源於黃帝時代,發展於商代,總共為100刻。
漢代改為120刻,南北朝改為96刻和108刻,到明末時期,才確定為96刻。
直到洋鍾傳入華夏,中原都是一直用的都是漏刻。
漏刻最開始就是兩個壺滴水,上面壺叫洩水壺,下面的接住水的壺叫受水壺。
受水壺中有一根刻度表,當洩水壺裡的水滴落在受水壺中,刻度表就會上升,人們就能透過這個刻度表,知曉現在什麼時間。
由於受水壺中的水慢慢多起來,洩水壺中的水慢慢少時,它滴落水滴的時間就慢了,時間也就不準了。
大概秦朝時,漏刻經過改良,由一個洩水壺,變成了三個洩水壺,水依次滴落在受水壺中。
這個被稱為銅壺刻漏,精準度為十幾秒之內。
北宋的燕肅覺得時間不準,太過繁鎖,於是他改良了蓮花漏,一直普及到老百姓中。
蕭瑟現在要做的,就是銅壺刻漏,部落有鐵,可以做鐵桶來用。
可是鐵和水長時間在一起,水會把鐵氧化掉,所以蕭瑟就打算用石頭來做壺。
她找到石代,讓其打造四個石壺,壺底的最邊緣開個小洞,來用做滴水漏。
受水壺中要有刻箭,蕭瑟找到木什,用刨子做了一個浮標,然後做了一把刻尺。
蕭瑟看著刻尺,美滋滋的想著,她要在上面刻字,然後告訴族人們,這漏刻要怎麼看。
午食間到了,阿蘭來喊蕭瑟和阿茶去吃午食,蕭瑟想做好這個再去,便讓阿蘭先去吃。
沒一會兒,夜風來了:“做什麼?”
“漏刻!”蕭瑟回答完以後,才發現來人是夜風,忙說道,“你先去吃,我等下就去。”
夜風沒走,反而蹲在她身邊:“什麼漏刻?幹什麼用的?”
“記錄時間的。”蕭瑟笑顏逐開,“這樣,咱們就知曉現在是什麼時間。”
夜風沒有明白:“時間?要那個做什麼?有什麼用?”
蕭瑟沒有想到,夜風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咱們現在知曉的時間,就是一天天,一個風雪天和沒有風雪天的時間。可其實這一天裡也是有其他時間,什麼時候該起來,什麼時間該吃午食,什麼時間該吃晚食,什麼時間該睡覺,這都是有時間的。”
夜風眉頭蹙起:“天亮就起來,太陽到中間就吃午食,太陽下山就吃午食,累了就累覺,有什麼不對嗎?”
蕭瑟滿頭黑線,她巴巴的來做漏刻,實則他們一點也不在意這個時間。
也是,他們一天到晚所要做的,不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嗎?
簡單的生活,簡單的人,挺好。
蕭瑟扯扯嘴角:“時間可以記錄一切,我慢慢再講給你聽。你先去吃,我等下再去。”
刻尺只要再刻上字,再試驗幾番就好了。
“我來。”夜風接過她手中刻尺,看著上面的刻度,疑惑,“怎麼用?”
蕭瑟已經刻好了100刻,現在只要分別在對應的刻度寫上數字就可以。
蕭瑟知曉夜風,若是自己不去吃,他也不會去的,也不再倔著:“這裡寫起來,吃早食。”
夜風的手又縮了回來:“寫?是畫吧?”
“對對對,是畫,畫上起來。”現在還沒有寫字一說,只有畫畫一說,蕭瑟差點說漏嘴了。
沒有文字的時代,靠的全是畫法來表達自己想的一切。
夜風在蕭瑟指的位置,畫了半個太陽:“這就是起來,然後做早食。吃午食在哪個位置?”
蕭瑟考慮到族人們,除了吃就是做,哪怕把刻度全部畫滿,他們也不一定知曉該幹什麼。
所以,她把一百刻度,分成四份。
把第二部份指給夜風看,夜風又在吃午食的地方,畫了一整個太陽,相當於是太陽昇到頭頂,那時就是吃午食的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