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部分,張遼新傳,冥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顏良派出去統一指揮了。不過郭圖、逢紀二人卻是知道了袁熙也將戰況以書信報於袁紹,而且發動了傾向袁熙的人在暗中活動。郭圖、逢紀可是各自傾向於袁譚、袁尚的,為了不讓袁熙的企圖得逞,他們在袁紹面前要求嚴懲高覽,而此時自會有與高覽交好的將領和平素就和他們不對盤的謀士開口反對的。這樣一來,反對嚴懲高覽的人就會佔據多數,袁熙的企圖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得不說郭圖、逢紀算計還是極為正確的,他們的話音剛落就有人出頭反對了。
“主公,此戰高覽未能識破曹軍計謀,雖其有罪,然此戰後高覽以熟悉了曹將張遼的戰法,若此時臨陣換將,將領還需要熟悉曹軍,若此時曹軍趁機攻打,反倒是不妙。不若主公下文訓斥高覽,然後命其戴罪立功罷了。”性情急躁的田豐立刻如郭、逢二人所願站出來反對了。他也不是不知道這兩人的意圖,但這兩人用的是陽謀,田豐他即使知道了也不得不出頭反對,否則就違背了他做人的一貫準則。
沮授看了他的這個好友一眼,無聲的嘆了一口氣,老朋友的脾氣生性如此,他無數次的勸說也沒有用,否則憑藉田豐的資歷和能力,此時又如何會不得袁紹地重用呢。只能希望他不要在將來口不擇言的得罪了袁紹就好了。
不過沮授並不知道,此時的歷史已經因為張遼的緣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曹軍的強勢,袁紹並沒有如歷史上那樣剛愎自用,田豐也就躲過了歷史上地牢獄之災。而他自己是否能躲過歷史上的結局呢?估計這個問題就連張遼都回答不出來,畢竟誰也不知道將來的事情會如何發展。
但是田豐既然率先開口了。沮授也就不能讓老朋友孤軍奮戰,反正誰都知道此時換掉高覽絕對是不智之舉,所以沮授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他知道,隨後審配等人以及高覽的好友張等將領都會開口反對換將的。
“主公,元皓此言甚善!臨戰換將此乃大忌,還請主公三思!”就在沮授還未開口之時,審配已然搶先出列贊同田豐的意見了。
“主公,正南公此乃老成謀國之言,與其此時臨陣換將。不如再給高覽將軍一個機會,讓其感念主公恩德,戴罪立功就是。”沮授也開口了。
“請主公三思!”其他人見到三位重量級謀士均反對換將。也顧不了郭圖、逢紀地意見了。反正大家都清楚這兩人地真實意圖。一起附和著田豐等人地意見。
袁紹此時可是頭疼地很。雖然這些年因為年齡增長而在決斷方面多有猶豫不決之時。可自家地兒子自己清楚。袁熙那封信只是將詳細地戰況描述了一遍。而且和高覽所報並無差別。信中更沒有任何地傾向。但袁紹心裡明白。自己這個原本沒什麼作為地老二也有了別樣地心理。想借此機會搏一搏。袁紹寵愛幼子袁尚是眾人皆知地事情。他想讓幼子繼承自己地爵位也是明擺著地事實。但長子袁譚早年在平定黃巾時就涉足袁家軍政事務。多年下來早已自成一系。兩子相爭就已經夠讓袁紹頭疼地了。此時又要加一個進來。袁紹只能更加煩惱。
念及此處。袁紹就已經不願讓袁熙得償所願。自己地長子和幼子身邊如今都有了依附之人。兩係爭鬥不休。若非他和不少中立地重臣壓制。還不知道要弄出什麼事情呢。他可不想讓原本已經讓人心煩地事情再搞得複雜一些。
而且袁紹之所以這些年變得有些多謀寡斷也是因為身邊謀士太多。每遇一事總是有大量地不同意見。細細思量治下卻各有好處。讓人無法決斷。而如何採納又涉及自己麾下部屬地派系平衡。保持自己地權威。這才使得袁紹遇事猶豫不決。可是這件事情除了郭圖、逢紀這兩個明顯是故作姿態地傢伙之外均表示反對。袁紹也就不用再考慮了。
“既然諸位都是此意。那就依此辦理吧。讓高覽好生帶兵。決不能讓張遼攪亂我軍後方。”袁紹拿定了主意。緩緩地說道。
“主公英明!!!”眾人齊聲應道。就連郭圖、逢紀也不例外。絲毫不能從他們地臉上看出失落地神情。
“主公!”
就在眾人以為此事告一段落時。突然一員武將出列向袁紹躬身說道:“啟稟主公,張有奏!”
“嗯?雋義有何事。但說無妨。”袁紹見是張,心中已經明瞭,此時奏報,必是與高覽有關。張與高覽二將的關係可是眾人皆知地。
“主公,據高將軍所報,曹軍戰馬可以不畏碎石,而曹軍騎兵更是精通胡人的騎射戰法。曹將張遼出身幷州,此騎兵必是張遼親手所訓。而念及張遼曾長期留在曹操身邊,曹軍騎兵通曉此種戰法者就……末將以為,曹操身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