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3部分,食王傳,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下,等候恰當的時機再燃起熊熊烈焰,那就是舀盡大江水也是撲不滅的了,王況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千金市馬骨麼,哥也是會滴,而且已經不止用過一回了。
這火苗肯定不會一直都這麼小小的埋下去,一定會有個緩慢變大的過程,這個變大的過程,就要靠慎家,林家,孫家等幾家的聯合行動並加上那些南來北往的行商海客的配合,你加一根小細柴,他再淋上一滴油,這火苗就會成長起來了。
建安熱鬧了一陣子,也就漸漸的平息下來了,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忙,畢竟,小東家這會回來,可帶來不少的好東西,大家要慢慢消化,不少人家,等不及州里統一派出採買綠豆種子的人回來,自己也早早的就派了人到外州縣去買種子去了,明年,又是一個大豐年呢,建安要說別的不怎麼樣,土地不比江南一般féi沃,人口也沒京畿一帶多,但有一樣,那就是幾乎很少有大旱或者大澇的,就連那建溪上游百里的鵝萍洲,離了河面不過幾尺高,哪怕是下再大的雨,發再大的水,也是從來沒有淹過的(就是石陂的南越,村子就建在河灘上,從來沒被淹沒過的,是為石陂幾大傳說之一),這下,家家的田埂那就真的不夠用了,幸好,有河灘呀,又有那田和山之間的雜草地呀,都能用起來,等到明天,綠豆收成了,富來商行可是出了比今年還高兩成的價格收購呢,都付過定金了,小東家可真沒騙過人的。
王家也有好訊息,那幾個崑崙奴,開始來的時候,不是那麼盡心的,但好吃好喝的住一段時間,再對比一下王家及孫家其他家人的待遇,知道自己這回撞大運了,碰到好主家,於是就都賣力了起來,不用人催促,天天就窩在一塊研究著該怎麼搗鼓卡法種子,也得虧上次林家鋪子收了不少,由得他們怎麼搗鼓都行,竟然被他們在璃棚裡,在大冬天的培出了整整五十三棵的卡法苗來,而且最後也被他們在建安的西山上找到一處土壤及氣候都適宜的地方,準備開chūn就種下去。
甚至還有一個崑崙奴懇請主家,能不能去長安,將他的兄弟買了回來,並言明瞭他的兄弟是在哪家哪家,姓甚名誰的,說是他兄弟比他還懂卡法的種植,這還有什麼好說的,王況馬上修書一封,讓林家去辦這個事,又給幾個昆輪奴許下了,若是能將西山種滿卡法,且收成不那麼差的話,就給他們去了奴籍以便讓他們專mén從事卡法的種植和烘烤,不過前提條件是,等他們去了奴籍後,如果有建州百姓要來學種植,不得藏sī,不過烘焙法子就不能外傳了。
好事是接二連三的,王況這才修書去長安沒兩天,長安就來人報喜了,說是王冼高中頭甲頭名,是眾位相公聯名提議,陛下親筆點的
乖乖呀,建安不是沒出過狀元的,可這麼年輕的狀元還是第一回,又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個沒參加殿試得了狀元的,不是建州唯一,是天下唯一,這難道真的是文曲星降臨了建安麼?不然怎麼連殿試都沒參加,各位相公就能舉薦呢?陛下就能答應呢?其他學子就沒一個反對和質疑的呢?
在王況古怪的眼神中,報喜之人還當眾誦讀了王冼在路上臨時寫的送去長安參加殿試的“時文”。那文章叫個huā團錦簇,引經據典的,聽得柳老夫子是兩眼直冒jīng光,老淚蒼天哪,某有了個好學生了,真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不,哪是勝這麼簡單呀,這文章做得,那就是稱為大唐第一才子也不為過呀,還是小東家有遠見呀,知道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嗯,以後就這麼要求建州學子們,就用三郎當做正面教材
王況和王冼是面面相覷,王冼什麼時候寫過這麼好的一篇文章了?怎麼王冼自己這個當事人都不知道?可琢磨著琢磨著,王況笑了,行,李老2,你狠
好罷,既然人家投了桃過來,而且是聯合了幾大相公一起投的,那咱也報顆李過去。別人沒聽出來,王況可是聽出來了,這時文裡,通篇看起來就是王況施政思想的總結和歸納,但仔細一聽下來,分明就是幾大相公聯合捉刀所做,這事情如果沒有李老2的授意,誰敢?要知道魏老頭可是倔得出了名的,竟然也湊了一段話出來(灰雀文筆實在糟糕,大家就這麼理解罷,幾乎每一段,都隱晦的提了提只有捉刀人和王況才知道的事情,所以王況才猜了出來)。
於是,建東以南,有個大島嶼,幾乎比得上整個大唐一半還要大的地盤,上面有大量的鐵礦的奏摺就又快馬的送了回去,當然了,發現者不是王況,是朝中眾大佬這些年派到建州周邊州縣的家族子弟聯合組成了一支船隊南下探險得來的,可惜那些探險人員損傷怠盡,只留一人存了一口氣,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