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7部分,食王傳,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如果說,以前一具好弓或好弩的造成需要至少半年的工夫,那麼現在,將最關鍵的弓臂換成了鋼板,一天,三五個匠人就可以造出數具的強弩出來,若是百位匠人,千位匠人呢?這也就給兵士們每人都配上一具弩提供了可能。
那鞘把匠這時候也才明白自己昨天是問了句多麼愚蠢的問題了,既然是建安候出手,哪可能會沒有目的的亂來的?與此同時他也激動起來,自己竟然親自的參與進這麼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新兵器的研製過程,這可真的是天上砸下一塊餡餅,而且是正正的砸到了他的腦袋上了。當下也顧不得看效果了,趕緊的回去,又動起手來,畢竟整個的弩機都是經他手出來的,哪裡有不足的地方,哪裡有可以更進一步的地方,都是心中有數的,他決心再造出一個更好的弩機來。
第一把鋼弩,王況只打算試威力,準頭這東西是需要微調的,只要威力能達到普通弩的水平,就可以下結論這次的鋼弩的試製是成功的,剩下來的結構調整,那就和王況無關了,他已經提供了這種可拆裝的思路,提供了以鋼板代替製做起來複雜繁瑣的複合木弓,這就夠了。
試驗的結果讓王況很滿意,射程雖然沒有複合弓大,但卻是遠超過了現有的複合臂弩,甚至於比簡易的長弓也不遜色,至於準頭方面,由於在弩身上有個安放弩箭的槽,因此也沒有給王況帶來太大的失望,比他原來預計的要好了許多,只要在結構上邊試邊調整,相信最後可以做到就算是沒經過訓練的兵士也能很快就掌握使用要義。
果然是如同徐吃貨所料,王況設想的可拆裝式鋼弩,就是用竹筒來容納,兩節竹子,將中間一節打通,再穿上繩子,裝好了鋼弩,愛怎麼背就怎麼背,喜歡挎在腰上的就吊在腰上,喜歡背在身後的就背在身後,絲毫不會因為身上背了個弩而影響行動,這要是以往,如果每個兵士都背了弓或弩,行軍起來,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就得加大,不然的話就會互相磕來碰去。
和西方的長弓不同,中原的複合弓大約三尺長左右,也就是不到一米,行軍的時候裝在箭壺裡,和箭放在一塊,雖然可以讓其傾斜一個角度,但要麼是箭壺後翹,要麼是弓身前伸,總是一個人要佔據了兩個人的位置才不會磕碰到,而可拆式鋼弩裝到竹筒裡,總長還不到兩尺,大概就五十公分左右,自然是不用擔心前伸後突的影響到別人的行軍。同樣的,裝在竹筒裡的鋼弩,哪怕你下再大的雨也是不用擔心淋著了,再者,弓弦是單獨的貼身藏好的,所以,若是碰到下雨天,裝備了這種鋼弩的部隊,打破了下雨天無法使用弓弩的鐵律,將會是敵人的惡夢。
王天剩兄弟估計了下,如果等到鋼弩定型了,再另開一爐專門煉製作這種鋼弩的鋼水,不用再增加任何人,就以現在工坊裡的人手,每天就可以產出至少五十具的鋼弩來,而且因為摒棄了做工複雜,形狀要和弓身相符的箭壺而採用竹筒來裝鋼弩,又是很大程度的減輕了工作量,使得鋼弩進一步擴大量產規模成了可能。
潘縣令直到現在,才知道王況的打算是將東平縣改為東平冶器場,場的地位要比縣低半級,又比關要高半級,若是縣改場,東平一眾的官員裡面,除了縣令和縣丞主簿這三個大佬可以保留原來的級別外,其他的人無一例外,都要降一級,從八品下的要降到正九品上,正八品下的要降到從八品上。
按說要是碰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會引起反彈,但既然是王況提出來的,反而是上下官吏喜氣洋洋,他們可都知道,既然建安侯這麼做,必定有他的道理,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哪個建州的官員安心做事而吃了虧的,眼下雖然看起來吃了點虧,但怕什麼,只要自己兢兢業業的,說不定這以後的升官速度反而會更快。
他們的想法其實就是基於一個可能,那就是場升為監,監的級別,要比縣高不少,只比州低一級,這事情放在其他人身上是天方夜譚,但他們相信對建安侯來說,不是不可能,既然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火箭式的十來年時間把建州從下州升格到了盛州,那麼一個場升格為監算什麼呢?
不得不說當官的政*治覺悟總是要比旁人高不少,嗅覺也是靈敏,王況確實就是這麼個計劃,要想重新打造起刀兵聖地湛盧山的名頭,只能走專職鍛打這一步棋,才能在如今大唐眾多的刀兵場和監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唐的刀兵生產中心基地。
東平事了,王況正準備打道回建安,卻是接到了從建安轉來的長安的急信。(未完待續……)
第六二六章 未知
信是林明送來的,說是最近建安侯府所在的頤政坊門外突然的出現了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