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部分,一代武后,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公公在殺了劉希庭之後,也不是沒想過此事如何了結,便與太孫道:“劉希庭敢圍困太孫儀仗,就已經是大不敬該死了。再者他在一日,三關的賬目便不能明,整個三關都可能對公子為敵。且又涉及兵鐵之事,小心使得萬年船,不論選什麼法子,都不如這直接了當的來的好。”
張公公說的是實情,不過太孫又哪能這樣寫呢,他一個沒上過朝的皇孫,把邊關的大將搞死了一個,六關裡常樂許不會多想,就九關那還有一場惡戰還不知當如何。
更別說遠在京城的天子該如何想自己這個孫子了。
張公公見得太孫的猶豫,想著到底是自己惹出的事,也不能真收不了尾,且劉希庭還留下的那一家子還要出手,因此自己也不能出事,就勸道:“公子何不直言陛下?在陛下眼裡,我等是臣子,劉希庭也乃是臣子,妄殺臣子自然是不妥,然而公子乃是天下正統,皇家血脈,殺之又如何?陛下差遣公子出京巡查軍務,本也是考察公子之意,恐最怕的也是公子過於仁厚,不夠果敢。”
當欽差的臣子殺邊關大將,跟皇帝的孫子殺邊關大將,因血統不同的緣故,就是兩回事了。
此事要安在張公公頭上,少不得回京必然要在皇帝面前脫一層皮,最壞的結果便是張公公此生已毀。
但安在太孫的頭上,便是果然有謀,有決斷,堪為人君的好品性。
張公公這明顯是要太孫把此事給擔著了,太孫看了張公公一眼,卻是想起蕭安臨行前與他說過的話,說殺劉家長子也不過是為了與張公公示好。
張公公說天子派他來邊關視察軍務有考察他之意,倒也是實話,就是自己的啟蒙老師溫行閔也是這番話。
不過他不過皇孫,要顧慮的實在是太多,就算是讓當皇帝的祖父滿意了,也怕讓身為太子的父親不滿意。
只是此事張公公已經挑在了明面上,他只要將此事承擔,很明顯就能將張公公徹底收攏在自己這一邊來,要不承擔,蕭安殺劉家長子怕也就白殺了。
這件事,終究也要個取捨,太孫想起蕭安與他說的那些話,心中反而霍然開朗,“先生所言甚是。”
他再遲疑,便對得起蕭安的拳拳之心?
作者有話要說: 嗯太孫會逐漸成長起來噠~~~張公公還是管殺又管埋,比蕭安有節操多了,哈哈哈……
換蕭安來就是:
蕭安:人是我殺的,可我也是為了你殺的呀。他對你不敬噯?你還怪我?我冤不冤?
男主:天下就沒比你更清白的好人了。
1號開始就每天兩更了,哈哈哈,留言鼓勵一發不?
第114章 1。28
太孫覺得往時種種猶豫在下了一力承擔此行責任的心思之後,看事情就變得開闊起來。
祖父如何想,父親如何想,其實在此時並不重要,他只要能將巡查軍務之事做好,將三關蠻夷入侵之事處理妥當,讓朝臣覺得他可擔重任,能順利入朝聽政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祖父認為他別有用心,父親認為他太過專斷又如何?天子多疑,也不見他父親這些年有何時起過辭退太子位之意。
他因身體之故,不比弟弟得雙親喜愛,日後的路本就不好走,以往他總是想著法子去討父母的關心關注,那麼有沒有一條路可以讓他不用那麼在意雙親的想法?
天子傳位只會考慮自己的兒子誰合適不合適,沒聽說是因孫而立子的,待到他父親上了位,許他也二三十歲了去,如能得朝野名聲支援,他身為嫡長,只要外祖家不會出事,就是他父親不想立他為太子都不行。
再來看蕭安,他總擔心有人在蕭安的背後捅她刀子,怕蕭安步魏侯的後塵,然而魏侯是為何被汙衊陷害?
無非是軍中的爭權奪利,又有意料外的對手算計。
就因如此,他才選了烏家。
糧草不從軍中走,烏家的人在一臺關最先有損耗,就是增兵四百也不會與蕭安爭權。
要真到了要援兵的地步,反而是好了,都要一致對敵,也能少些算計。
張公公不會說這天下事都不過盡人事聽天命的話,就是這三關人人敬重蕭安,不算計蕭安,也還有上場殺敵可能一不小心就喪命的可能。
太孫對蕭安的擔憂是人之常情,然而這過分擔憂卻是杞人憂天。人之命運,是這天底下最為琢磨不定的東西。
“小安身邊有魏娘子與柳貞在,公子大可放心。為人母,為人長輩的,只要不是自私自利之人,就是寧願自己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