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3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守成規、不思進取。羅馬的清掃工們在夜幕籠罩下收拾城內外糞便。同樣的清理方法在歐洲延續了好幾個世紀,直至下水道系統問世。乾國也如出一轍,由掏糞工負責清掃街道及糞坑。一位英國記者說:“一進入上海小鎮,用扁擔挑著敞開著的木桶的男子便迎面而來。他們是大糞搬運工,沿著固定的路線穿過城市。倘若跟隨這些掏糞工,你會發現,他們走到附近的溝渠兩側,將木捅裡的汙物嘩啦一聲倒入敞艙駁船或另一種船舶裡,汙滿為患時,船隻便被牽引到鄉間的稻田裡。廢物被胡亂倒進水中。溝渠少有流動,至少還不足以清除綠色淤泥,改變渾濁發黃、滿是汙穢的水質。可就在這條船旁邊,人們正舀水來飲用和燒菜做飯……”
典型的乾國家庭設有大小不等的木桶,以備衛生之需。每個房間都有一隻大木桶,桶裡放了只小簍,為減輕臭味,桶口處給嚴嚴實實地蓋了起來。可用竹條在桶內攪動,攪動的必要性何在倒無人提及。木桶的日常清洗過程為:用殼狀物擦洗桶壁,將其晾乾。
東方的“糞坑”與西方糞坑稍有不同。乾式糞坑為凹陷在宅子後院裡的陶製大罈子。罈子前面放有一小塊木製隔板。小小隔板尚不足以阻擋那些好奇的雙眼,僅在一定程度上遮住了排便之景。“糞坑”周圍燒過的枯土使糞便不致滲入附近地面和水系統。人們還會在糞便底層撒上灰燼,來吸收臭味。
乾國南方婦女照舊使用臥室裡的木桶。男人們則統統到路邊公廁裡解決問題。公廁不過是一條挖於牆角的深溝,2塊6英尺長、4英尺寬的木塊裡於溝的兩側。使用者藉助木塊,搖搖晃晃地蹲伏在溪流上方。木製隔板將廁所包圍起來,令蹲坑者不被瞧見。只要溪水經由溝渠流過廁所,一切都將安然無恙。
現在的乾國正全力以赴地進行其現代化程序,廁所也不能例外。京城曾舉辦過一次公廁設計大賽。主管的官員收到340多名參賽者的作品。一名年輕女子憑藉一個乾國風格的設有報紙欄和戶外座椅的建築構思在這次大賽勝出。《申報》將此次賽事說成是“一次公廁革命”。乾國政府隨後在京城搭建了30間這樣的公廁。
在乾國,不少公廁是收費的,其中一部分為手紙費。特價時收取一半費用。為體現乾國人尊敬老人的文化習俗,70歲以上的老年人及殘障人士使用公廁時無需交納全部費用。從軍人員也包括在這一特殊群體中。
乾國政府之前在推進這一旨在改善城市衛生環境和形象的舉措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一直到9085年,到廣州旅行的一個西方人還記載說:“沿路地面上都放有凹陷下去的大缸,供遊客使用。直至現代,偏遠地區的乾國人仍在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