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4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幾個國家都是世界範圍內叢林遊戲裡的超級BOSS,要全部打敗他們已經顯得不現實了。
可見,世界帝國儘管誘人,但對德國無望,老老實實做人才是正確選擇。俾斯麥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把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才會在戰後希望用“聯盟體系”維繫帝國的長治久安。他深刻的洞察力告訴他:不僅是歐洲,就是世界都已經容不下一個更強大的德國了。
然而狂猛的民族主義和急切的經濟需要組成的浪潮卻連番撞擊帝國政策,讓帝國一路搖擺地走向單挑世界的不歸路。面對這種野蠻衝撞,俾斯麥並沒有表現出人們所想象的外交天才。
為了對抗法國,俾斯麥不顧德皇威廉一世的強烈反對,同奧匈帝國締結了“雙邊聯盟”,這個協定是如此的“鋼鐵”以至於被同時寫進了兩個帝國的憲法之中。德國終於向處於解體危險的奧匈帝國伸出了援助之手。
俾斯麥這樣做的原因,一是出於擔心日益軟弱的奧地利要麼崩潰,要麼在“泛斯拉夫主義”的狂潮壓力下倒向法國;二是工業化迅速的德國需要一個農產品基地和工業產品市場。儘管俄羅斯從規模上更適合,但基於任何國家都不會長久地受德國影響的判斷,同是德意志民族的奧地利治下的奧匈帝國成為當然的選擇。
但這樣做的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因為它顯示了德國謀求中歐霸權的野心,讓世界不再信任德國會老實本分。對於德國所有鄰居來說,一個聯合了奧地利的德國絕對一個要儘快醒來的噩夢。
同時它也決定了德國和俄羅斯在東歐和東南歐的碰撞的必然性。之後,法國和俄羅斯的聯合成為必然的趨勢,兩線作戰的不利格局初步形成。
英國傳統均勢政策對大陸霸權的反對,加上德國同英國工業產品的競爭,也使得英國的立場越來越危險。
於是,一個俾斯麥極力避免的反德同盟的形成,在這個決定作出後,開始變得可以預期了。
其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也依賴於俄羅斯帝國“善意的中立”。德俄關係在本世紀80年代的惡化,政治上是因為德奧之間“雙邊聯盟”的簽定,經濟上則是由於德國的農業保護關稅和對俄的投資封鎖。
9080年1月生效的德意志《農業保護法》幾乎就是針對俄國制定的。最大的原因在於,俄羅斯相對廉價的農產品衝擊了普魯士的容克階層。這使得本來就對斯拉夫人心懷不滿的容克們怒不可遏,強烈要求國家用法律手段保護他們的利益。
自從克里米亞戰爭後,戰敗的俄國痛定思痛,決心實行政治改革,同時開展工業化。而工業化資金的最重要來源就是農產品的出口,此時德國的做法無疑會引起俄國對德國的敵視。
以現在的局勢來看,林逸青已經可以判定,德國在兩線面對法俄兩個敵人的態勢(兩線作戰)已經初步形成。
“的確,這是德意志帝國自建立那天起就面臨的困境,但是要擺脫這個困境,並非沒有辦法。”林逸青說道。
“您的辦法是什麼?”俾斯麥震驚於林逸青對歐洲大勢的洞悉,立刻追問道。
“在您看來,工業化的俄羅斯才是最大的噩夢,也許您打算使德國資本市場對俄羅斯進行封鎖。而對於現在的俄羅斯來說,對資金的需要是海量的。您要知道,您如果這麼做的話,這就為屁股上吊了個大錢袋的法國尋找盟友大開了方便之門。”林逸青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從側面提醒了俾斯麥一下,“如果法國和俄國因此而結盟的話,德意志帝國的處境就更加的危險了。”
俾斯麥的身子一下向前傾直,目光也變得銳利起來。
“您的意思,是和俄國結盟?”
“是的。”林逸青點了點頭,“對德國來說,只有這樣,才能夠阻止法國和俄國結盟,兩面夾擊德國。和俄國結盟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使俄國成為德國工業原料的提供基地和資本輸出的巨大基地,兩國的經濟聯絡越緊密,俄國倒向德國的敵人的可能性就越小。”
“可是,巴爾幹……”俾斯麥情不自禁的說出了他的擔憂。
由於巴爾幹問題必然導致奧匈帝國和俄國的衝突,俾斯麥締結的德奧同盟將導致德國和俄國的矛盾不可避免,這也是當年威廉一世極力反對德奧結盟的原因。
對於俄國而言,巴爾幹是不可能被漠視的,原因很簡單,既有宗教上的、民族上的,也有歷史上和政治、經濟、軍事上的。
從宗教上看,俄國奉東正教為國教,而巴爾幹大多數斯拉夫國家的人民也信仰東正教。這種宗教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