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4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起,這樣哪怕是巴爾幹火藥桶出了問題,俄國就會考慮,因為巴爾幹問題同德國交惡,這個代價是否值得。而德國也多了周旋的餘地。”
聽了林逸青給出的具體建議,俾斯麥再次陷入到了深思之中。
林逸青說的這些,並非是沒有依據的信口開河。
在他原來的歷史時空中,因為普法戰爭使法國付出的代價過高(割讓阿爾薩斯洛林,賠款50億金法郎),自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起,最令鐵血宰相擔憂的就是戰敗的法國的復仇。
在俾斯麥看來,高盧雄雞簡直就像一隻“不死鳥”。雖然“嚴重失血”,但是很快就復甦了,這個驕傲的法蘭西的元氣竟然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損傷。法國不僅4年就交清了賠款本息,而且居然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重新擠進了歐洲一等強國的行列。法國產品低廉的價格帶來的猛烈出口,使得巴黎再次成為了歐洲的中心之一,而法國陸軍的重建和幾乎沒受戰爭影響的法國海軍艦隊,更充實了法國人復仇的本錢。面對法國綜合國力勢不可擋的復興趨勢,俾斯麥不得不在懊惱沒有幹得更“絕”一點的同時,開始將其整個晚年投入到致力於編織一個“反法同盟”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法國”的浩大工程中。
為此,俾斯麥一面對法國人顯露出了極為“寬容”的一面,全力支援法國在非洲和亞洲建立殖民帝國。而另一方面,俾斯麥卻不顧威廉一世皇帝的激烈反對,一意孤行地建立了德奧防禦協定。這個協定最終將德國和奧匈帝國一起拉進了毀滅的深淵,為帝國捆上了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巴爾幹火藥桶,併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此後,這位熱衷於密室政治並自詡為“誠實的中間人”的鐵血宰相,又挖空心思再次炮製了一個由信奉新教的德國皇帝、信奉天主教的奧匈帝國皇帝與信奉東正教的俄國沙皇組成的第二次“三帝同盟”,以及其後的德、俄“再保險條約”。然後又把義大利拉進了德、奧、意“三國同盟”,並且在地中海充當了英、奧、意、西“地中海四國同盟”的幕後導演,竭力使得英國深信法國和俄國是歐洲秩序的搗亂者……
深受“被害綜合症”折磨的俾斯麥,在編織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陰謀的同時,也為帝國的毀滅埋下了根本性的種子。因為與奧匈帝國和巴爾幹綁在了一起,從而與俄國產生了根本性的衝突!而與俄國的衝突,特別是在柏林會議上犧牲俄國利益和後來頒佈“農業保護法”提高對俄國農產品進口關稅、頒佈驅逐俄國在德國金融市場上融資的“倫巴第法令”,不僅使得將融資中心轉到巴黎的俄國找到了與法國結盟的經濟基礎(“倫巴第法令”取消了俄國在柏林發行債券的權利。俄國緊接著將存款直接轉移到了巴黎,並且立即就獲得了1億法郎的法國政府貸款,至此法俄結盟的經濟基礎日益顯現。在德俄金融關係破裂後的3年時間裡,巴黎取代柏林成為了俄國主要的海外金主。之後俄國在法國一共發行了24億法郎的有價證券,法國銀行和企業大規模在俄國投資,無論是西伯利亞大鐵路、日俄戰爭還是尼古拉二世的大海軍計劃,背後都有著巴黎銀行寡頭們的身影。這種經濟的密切聯絡將自然而然地推動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同盟關係出現。作者注),並且堅定了必須使下一場戰爭成為“聯盟戰爭”的決心,也進一步埋下了引燃巴爾幹火藥桶和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導火線。
而林逸青的建議,基本就是照著“農業保護法”和“倫巴第法令”反著來的。
“您的建議非常好,我會認真考慮的。”俾斯麥收回了自己的思緒,點頭道。
“我相信,在您的英明領導下,德意志帝國一定會走向輝煌。”林逸青微笑道。
“林,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你要給我這樣的建議,促成德國和俄國的聯合嗎?”俾斯麥話鋒一轉,突然問道。
林逸青注意到俾斯麥的目光再次變得銳利起來,他笑了笑,答道:“以您的睿智,應該能夠明白,我提出這些建議,不僅僅是為了德國的利益,同樣也是為了乾國的利益。”
“歐洲的局勢,難道還會影響到乾國嗎?”俾斯麥好奇的問道。
“當然。”林逸青笑著點頭道,“當俄國和德國走到一起時,它對西方的關注程度會遠遠的高於東方,那樣的話,俄國對乾國的威脅將大大的降低。”
“俄國選擇了支援日本,當然不會輕易的放棄。”俾斯麥的回答表明他對東方的局勢也是十分關注的,“可您為乾國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已經超出了對付日本的需要,不僅會刺激俄國的神經,還會吸引其它歐洲海軍強國的目光,您不覺得這樣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