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73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青有一定的關係。
乾國艦隊的煤水補給工作進行了將近一天,從金州、大連方向開來的銘軍部隊也源源不斷到達大連灣,由於人數眾多,且隨行還攜帶有大量的輜重、馬匹、火炮等物資,整個登船行動一直忙碌到深夜才基本完成。得到陸軍已經全部登船的報告,丁禹廷立即命令艦隊出發,旗艦“定遠”鳴響汽笛,桅杆上升起了起航訊號,3月16日凌晨1時不到,大連灣內的龐大艦隊起錨出發。以鐵甲艦“定遠”、“鎮遠”為首、“經遠”、“來遠”、“寧遠”、“濟遠”、“建驥”、“建勳”、“建業”、“建中”、“建鴻”、“建鵠”、“建威”、“建安”、“海鯤”、“海鵬”等主力各艦,“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六艘蚊子船以及魚雷艇“福龍”、“福虎”、“福蛟”、“福螭”依次進發,以雙列縱隊航行,即北洋海軍所稱的雙魚貫陣。滿載陸軍士兵的“利運“、“新裕”、“圖南”、“鎮安”、“海定”5艘運兵船,以及幫助運送軍械物資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商船根據海軍下達的命令,比護航艦隊晚1小時之後解纜出發,沿著護航艦隊開闢的航跡以單縱隊前進,船上4000餘名陸軍官兵不知道,此刻千里之外的釜山城已經淪陷。值勤官手中油燈微弱的燈光下,磁羅經上的指向非常明晰,東北。在那個方向的海岸線上,有這次艦隊行動的目的地,大東溝。
旗艦“定遠”的主甲板下,位於軍艦尾部裝修考究的提督會議室內,提督丁禹廷、右翼總兵鄧正卿,左翼總兵劉步蟬,乾國海軍總教習英國海軍少將特雷恩和海軍提督督標的幕僚軍官在電燈光下召開會議,舷窗外大連灣海岸的影跡已經漸漸退後遠去,代之為茫茫一片黑色的世界。日本聯合艦隊出沒在朝鮮沿海的訊息已經不是新聞,那支行蹤詭秘的白色艦隊此刻會在哪裡?是繼續執行“作如虎在山之勢”的守勢戰略,還是主動尋找日本海軍主力,來一次堂堂正正的決戰?整個艦隊各艘軍艦上,高階軍官們的腦海裡都反覆被這個問題所糾纏。
翻開乾國遼闊的版圖,從遼東半島頂端的大連開始,沿著海岸線一路綿延北上,很快就能見到一條長久以來充當著國境界線使命的大河。因為江水顏色恰似野鴨脖頸而得名的鴨綠江,發源自壯美的長白山麓,碧綠的江水流過東北大地後便滾滾匯入黃海。這條碧綠江水的入口處,以密集的薪島群島為界,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個通道,東側通道的海底,淤積的泥沙形成了大量泥灘,使得大型船隻難以直接從這裡上行鴨綠江內,而西側通道的入口處是一條歷經海潮不斷沖刷而形成的河溝大東溝。大東溝內的河道暢通較易行駛,溝口還有一個小型的避風港大東港可以停泊噸位不大的海船,從很早以前,大東港就已是乾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漁港商埠,隨著港口設施不斷完善、貿易日益繁忙,洋務運動興起後,乾國政府更在這裡設立了海關加以徵稅管理,因而大東溝與大東港就成為了上溯鴨綠江以及在江口停泊靠船的要地。
朝鮮東學黨事起以後,乾日兩國軍隊在朝鮮半島互相抗衡,為了向朝鮮增派兵力,當時乾國軍隊共有兩條通道可供選擇。首先是海道,即由威海、旅順、大沽等處使用商船,直接橫越黃海,將陸軍運送至朝鮮仁川、牙山登陸,這種方式較為便捷、高效,因而從最初開始,乾國軍隊入韓大都是採取海道,但是自從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偷襲乾國海軍艦隻,挑起豐島海戰之後,黃海海面局勢頓時緊張,出於安全起見,直接橫越黃海海面的海上運輸線暫時放棄。
增兵朝鮮的另一個選擇就是陸路,經由東北陸地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選擇這一方式儘管整個行軍過程中不存在遭遇突然襲擊的風險,但是赴韓軍隊,尤其是從沿海出發的淮軍,需要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加上大量的輜重物品輾轉運輸,費時費力,既大大遲滯了進軍速度,又對戰力的儲存極為不利,顯然不適用於形勢瞬息萬變的戰爭時期。
面臨兩難境地的時候,緊鄰著朝鮮本土,且位於乾國海岸線一側的大東溝的戰略地位開始重要起來。經過仔細權衡海陸兩條運兵路線的利弊,北洋大臣李紹泉謀劃制定了一個變通折中的方案。這個方案首先仍藉助海路運兵便捷快速的優勢,同時考慮到迴避橫穿黃海直航朝鮮的風險,改為先採用商船運載陸軍沿乾國海岸線航行北上,經大東溝上溯進入鴨綠江,陸軍下船登陸,再從此處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透過邊境城市義州中轉,陸路行軍200餘公里開赴平壤一帶。這一方案相較原先的直接從海路或陸路運兵計劃多了幾分中庸色彩,平衡兼顧了安全和效率兩方面的因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