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03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船身走了一個大彎,已幾乎是船頭向海,傾側著緩緩向西靠泊過去。這樣荒蠻冷清的石灘旁,卻有一列數個碼頭,每一個都有很多泊位。往來的只有朝鮮船舶,多半也只是中午入港停泊一夜,船東與商人們登岸,自一道盤曲小路登上石崖頂上的海神廟祭祀祝禱,夜求一夢,次日清早便起錨出航。這樣水深徑闊的少有天然良港,卻沒有商集市鎮,連海盜也不願紮營於此。彷彿這裡是座無人之島。
其實江華島多丘陸,土地肥沃,盛產稻米,亦為朝鮮主要的人參種植區。漁業資源也很豐富,人口有上萬人,但之所以冷清蕭條,不僅是因為歷史上這裡曾是亡國君臣的避難之地,還因為兩次對朝鮮刺激劇烈的“洋擾”。都發生在這裡。
9066年10月14日(農曆丙寅年九月六日),爆發了“丙寅洋擾”,法國人因為大院君屠殺朝鮮境內的天主教徒,宣稱要殺掉9000名朝鮮人以為報復。法國軍隊先在甲串津登陸江華島,朝鮮軍隊被擊敗,通津府使李公濂逃走。16日,法軍攻佔江華府,在當地大肆燒殺搶掠。江華留守李寅夔不戰而逃,居住在江華府城中的前判書李是遠仰藥自盡。法國要求朝鮮對遇害法國傳教士進行賠償、懲辦帶頭鎮壓天主教的官員以及派出全權代表與法國談判並締結通商條約。但大院君命令訓練大將李景夏加強漢江下游到西海岸的防禦工事,並用木筏堵住漢江江面。防止法國軍艦溯江而上。10月26日,哨官韓聖根在文殊山城擊退法軍,獲得了首次勝利;11月7日,160名法軍行進至鼎足山城,遭到了千總梁憲洙的埋伏而大敗,死傷32人。
經過兩次戰鬥,法國人的銳氣被挫傷了,9066年11月10日,也就是入侵朝鮮1個月後,法軍從朝鮮撤退了。但法國人臨走前將江華島搶掠一空。江華府是朝鮮王朝的陪都之一,法軍在當地放火燒燬了長寧殿和無數官衙民房,並將府庫中的金銀財寶盡數搶走(總計約50萬法郎),又從外奎章閣掠奪了包括《朝鮮王朝實錄》、《朝鮮王室儀軌》在內的大量珍貴書籍(即外奎章閣圖書)。“丙寅洋擾”雖然以法國失敗、朝鮮獲勝告終,但卻給朝鮮造成了重大損失。而大院君更加堅定了實行鎖國政策的決心,進一步緊閉國門,使朝鮮更加落後於時代的步伐。到了辛未年,又發生了“辛未洋擾”。
9071年5月21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初三日),因“謝爾曼”號武裝商船被朝鮮人焚燬。美軍到達朝鮮西海岸南陽府,並於26日在富平府之勿淄島拋錨。而因為大院君的閉關鎖國,朝鮮對於美國相當陌生,當時一個叫金炳學的大臣對國王說:“所謂美利堅,只有部落而已。中間有華盛頓雲者,開拓城池,建得基址,與海外洋夷互相通涉,而英吉利似是最近,此在《海國圖志》矣。”朝鮮國王李熙也認為:“此與海浪賊無異矣。”朝鮮派了3名使者接見美軍,但美軍指揮官拒絕與朝鮮政府的下級官吏接觸。不僅如此,他們還派軍艦闖入朝鮮的海防重地江華海峽,在當地守衛的朝鮮士兵為了阻止美國軍艦前進,便向美國軍艦開炮。美軍則對江華島沿海的朝鮮軍隊發動全面進攻。
6月10日(農曆四月二十三日),雙方正式交火。美軍在軍艦的猛烈炮火掩護下,從草芝鎮登陸,與朝鮮守軍交戰。開戰時“異船大炮,飛如雨柱,陸賊鳥銃,亂如雹下”。朝鮮的巡撫中軍魚在淵率京軍全力抵抗,並與美軍展開白刃戰,最後還是被美軍擊潰,魚在淵戰死。美軍打死了250名朝鮮士兵,佔領了草芝、德津、廣城等5座要塞。但夜間美軍為了避免更大損失,放棄了這5座要塞而退回到海上。在美軍登陸作戰的1天時間中,共有3名士兵死亡,10名受傷,3艘軍艦被擊傷。
美軍退回勿淄島以後,仍致信朝鮮政府,強制要求其通商。為了迫使朝鮮屈服,他們長期把持江華海峽,企圖阻斷朝鮮首都漢城的“漕運”糧源。大院君仍斷然拒絕美國的通商要求,並相應地截斷美軍的水源。與此同時,大院君下令將他在丙寅洋擾期間書寫的“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戒我萬年子孫”的字樣刻在石碑上,稱為“斥和碑”,豎立在漢城的大街小巷,表明他堅決抵抗美國入侵的決心。並以高宗名義下旨說:“此夷(美國)之所欲和者,未知何事。而以若數千年禮義之邦,豈可與犬羊相和乎?雖幾年相持。必痛絕乃已。若有以和字為言者,當施賣國之律矣!”鼓動朝鮮軍民抗敵。經過20多天的對峙,美國政府傳來訓令,稱不適合在朝鮮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於是侵朝美軍在已取得軍事勝利的情況下,決定撤兵。7月3日,美國軍隊撤離朝鮮,“辛未洋擾”再次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