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0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一句話便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不由得讚歎起來。

在總結前代或歷代中央地方關係的得失時,中土史學家常用輕重、乾枝、首尾等關係作比喻。所謂“內”,指的是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權,“外”則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權。在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偏重的時候。就被稱為外重內輕,反之則為內重外輕。外重內輕可能引發割據分裂的局面,促使統一王朝走向瓦解,是瀚、瑭兩代的教訓;內重外輕雖無割據之憂,卻使地方失去綏靖禦侮能力,在內憂外患交加的情況下,就有導致亡國的危險,這是梥、眀兩代的結果。因此古代政治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是輕重相維,也就是在中央集權的前提下,使地方有適度的分權。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輕重相維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狀態。一旦處置失當。就會失去平衡,不是向外重內輕滑坡,就是向內重外輕傾斜。因此在古代歷史上總是迴圈不已,週而復始。當然每一個迴圈都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吸取前代教訓以後的改進或提高。

除了以內外作比喻,中央地方關係還可稱為乾枝、首尾、本末關係。西瀚中期削弱諸侯王國的措施叫做強幹弱枝或大本小末;瑭代後期的藩鎮割據現象被形容為尾大不掉。但是無論是內外、是乾枝、是本末、是首尾,矛盾的主要方面總是在內、在幹、在本、在首這一邊。對歷代統治者來說,保持一姓王朝政權的長期統一和安定是最高的政治目的,因此對地方的安定的重視超過對地方的關心,統治政策也就往往偏向高度中央集權的那一端。而只授予地方當局以最低限度的必要權力,維持老百姓的最低生活水平。為後人企羨不已的瀚代吏治,也不過只達到“政平訟理,百姓無愁怨”而已。

但是高度的中央集權並不總是能維持得住,當地方多事之秋,亦即連溫飽水平也不能滿足而引起農民起義,或是因統治權力分配不均而爆發內亂時,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下放一定的權力,以便地方政府有能力鎮壓起義與叛亂,以維持王朝的生存。然而每一次權力的下移,並不是正好停留在輕重相維的中點,而是擺向極端地方分權的那一端,於是分裂局面出現,亂世到來,統一王朝走向崩潰,各種勢力進入中原逐鹿的混亂舞臺,直到最強有力者奪得政權,建立新的王朝,於是統一重新出現,治世開始。新統治者接受前代的教訓,尋求更佳的中央集權方式,鐘擺又擺架到高度集權的另一端,一部中原王朝政治史就在外重內輕和內重外輕的兩端往復擺動,同時又一步緊似一步地走向極端的中央集權。

從具體的朝代看來,溱瀚兩代可以算作輕重相維的時期。溱之速亡非由於地方權力太重,而是因為苛政太甚,所以當時有“叛人”,而無“叛吏”。直到東瀚末年才出現極端地方分權,引起軍閥割據,造成三國鼎立局面。西縉統一以後實行“封建”,外重內輕現象變本加厲,促使西縉王朝早早就在八王之亂中覆滅。此後的東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對峙時期,一直處於輕重失序的週期,亂世從東瀚末年算起整整延續了四百年之久。瑭代前期又一次達到輕重大體相維的態勢,當然在接受瀚末的教訓之後,中央集權更加強化。但是為了平定天寶之亂,瑭代政府不得不把權力再次下移,瑭後期又從治世轉入亂世,部分藩鎮擁兵自立,形成割據,其他藩鎮的分權則可上比瀚末的州牧。瑭王朝與藩鎮偕亡以後,全面分裂的局面再度出現,從瑭中期到梥代重新統一,混亂形勢也貫穿了兩個世紀。

統治者非不明白內重外輕之病,但與外重內輕相較,則寧願兩害相權取其輕。

因為地方分權過大也會有其他弊病,尤其是極端分權狀態會引起國家的分裂,造成社會經濟文化的破壞,削弱抵禦外族入侵的能力,以至於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程序。(未完待續。)

PS: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八百零七章二次議價

大乾帝國建立之後,仍然採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就宏觀而言,在大乾朝前期,地方督撫的權力並不是很大,但後來爆發的聖平天國戰爭掃蕩粉碎了維護大乾朝統治的軍事支柱腐敗的八部兵和青旅兵,迫使大乾朝廷只得依賴地方武裝力量,遂致督撫籌餉練兵、專攬大權,打破了地方軍政民財設官分司互相牽制和中央地方上下相維的權力結構平衡,形成了地方督撫驕橫跋扈的局面。

而挑起越南事端的岑聿瑛,就是這種地方督撫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素有“行事潑辣,霸才獨立”之名的岑聿瑛,這樣不顧後果的擅自行事,並不是第一回。

上一次的“滇案”(即“馬嘉理事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元鎮魔人

柒號小刀

玉姐

超氣小仙女

正宮極惡

絕對601

第七空間

雨霖鈴

小心惡公子

換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