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0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火炮主要有95毫米加農炮、80毫米加農炮和90毫米加農炮組成。三種炮系出同門,結構大同小異。總重量最輕的80毫米炮為1200公斤,最重的95毫米炮為1850公斤;炮彈最大初速均為500米/秒左右,射程分別為8000米(80毫米)、9700米(90毫米)和10000米(95毫米)。

由於重量較大,運輸不便,所以最初這些型號的火炮部署在越南交趾支那殖民地的數量並不是很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援兵的運到,這些中型火炮的數量開始多了起來,足夠一場戰爭之需了。

法軍在交趾支那部署最大的火炮當屬120毫米長身管重型加農炮了,該型火炮因為身管較長,所以該炮炮彈的最大初速為525米/秒、射程達到了12400米。不過,獲得這麼不俗之效能的代價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重量。火炮包括前車和彈藥車的總重加在一起超過了2700公斤,沒有8匹馬休想拖動它。所以並不適於伴隨步兵部隊前進,一般被當作重型支援火力使用。

除此之外,法軍步兵還能得到另一種利器的火力支援,那就是機關炮。早在普法戰爭前,法軍就已經廣泛裝備了利飛機關炮,使用夏賽波步槍的11×59毫米金屬殼彈,但是在普法戰爭中因為得不到行營炮的保護,在普軍克虜伯大炮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而在轉為防守作戰時則大收其效。戰後痛定思痛的法軍迅速淘汰了這種機關炮,此時在乾國福州船政局槍炮所效力的法國設計師哈乞開斯(林義哲富於遠見的舉措之一)設計出了威力更大、更加可靠的機關炮,一代名炮就此登上歷史舞臺哈乞開斯40毫米5管轉管機關炮。它摒棄了利飛機關炮複雜而又費事的“排槍式”發射方式,而是搖動手柄、驅動五根炮管按照順時針方向旋轉、彈丸透過傾斜型輸彈槽靠自身的重力作用依次滑入進彈口、推彈器將其推入炮管後隨炮管旋轉到正下方“六點鐘”的發射位置並被擊錘擊發、彈殼又會隨炮管旋轉到拋殼窗位置並由抽殼器拔出,而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僅僅就是射手搖動手柄而已(部分型號有專門的扳機控制擊發)。理論上只要不停地搖動手柄,並不斷的在輸彈槽放入炮彈,該炮就能實現不間斷地持續射擊。如此優秀的效能不僅同時征服了乾國和法國的海陸軍。而且還征服了英、意、奧、俄甚至德國。大批的訂單紛至沓來,福州船政局獲益頗豐,而後法國和英國先後購入了生產許可證,交由施耐德公司和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一時間。該型機關炮幾乎成了歐洲列強海陸軍的“標準機關炮”。在越南,法國海軍南圻支隊的炮艇和乾國日本海支隊以及東京支隊的軍艦上均裝備有大量的哈乞開斯40毫米5管機關炮,同時有為數不少的該炮裝在陸軍用炮車上跟隨步兵行動,隨時為法軍提供近距離的火力支援。

該型機關炮全重230公斤(連同陸用炮車在內)、炮身長760毫米、炮彈分為開花彈和實心彈、彈重都為1。5千克、初速470米/秒,最大射程為4800米、在32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30毫米厚的鋼板。火力十分猛烈,當年在苔灣戰場上,恐怖的機關炮火力成了日軍士兵揮之不去的噩夢。

雖然一代名炮誕生在了乾國,但卻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乾國軍隊本身卻並沒有裝備多少這種機關炮,儘管在苔灣之役中,船政海兵使用這種機關炮給予了入侵日軍以重創,但在戰爭結束後,受限於財力,乾軍裝備的該型火炮數量卻遠不如其它國家。到現在為止。除了乾國海軍幾乎所有的作戰艦艇上都裝備有該炮,以及船政海兵和北洋海兵及李紹泉部淮軍裝備較多之外,乾軍各省駐防部隊鮮有裝備,即使裝備了一些,為了節省經費,平日也都是儲存在倉庫裡。比起法軍的裝備和使用情況要差得太遠。

而現在李維業不過400人的法軍白人部隊,便有4門哈乞開斯40毫米機關炮。

而即將要和這支法軍交手的黑旗軍,又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呢?

這一次的進攻,雖然是新來的滇軍打頭陣,但今野巖夫卻跟著這支部隊一道出發了。

他本來並沒有打算參加這次的進攻作戰。他雖然是個斥候,但卻是直接聽命於劉仁義的,而且劉仁義和黑旗軍諸將對他都非常信任,這讓他在黑旗軍當中有一種超然的地位。但現在這種地位,卻不復存在了。

在滇軍出發之前,那個叫張永清的營官向劉仁義提出要他當嚮導,劉仁義雖然明白張永清是什麼意思,滿心的不情願,但最後還是答應了。

於是他現在便處於這支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隊伍當中。

雖然那位張永清管帶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少年紅顏

圈圈

莫名其妙的穿越

知恩報恩

最強近身特種兵

寒如夜

宋賊

雨來不躲

請問今天可以和我結婚嗎?

白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