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0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左季皋的戰法沒有別的,就是先用140毫米攻城炮擊毀烏魯木齊的城牆,然後步騎兵發動進攻,消滅敵人。
為了取得壓倒性的攻擊火力,左季皋下令將部隊裝備的舊式火炮集中起來使用,這些火炮大都是舊式的劈山炮,在作戰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大,但左季皋對這些價格低廉的武器卻情有獨鍾,由於這些劈山炮射程較近,遠不能和那門140毫米法國大炮相比,左季皋將它們全都集中佈置在了一處隱秘的陣地,在140毫米大炮開火之後,藉助它的掩護,這些數目達100餘門的劈山炮再進行抵近射擊,以取得最大的戰果。
左季皋自認為他的指揮已經深得兵法之精髓,但他並不會想到,正是他這樣的安排,導致了他的西征大業,註定不能“完美收官”。
左季皋縱馬前馳,來到一處山坡上停下,舉起了望遠鏡向前方望去,不遠處便是乾軍的炮兵陣地了,望遠鏡中,一門又一門的劈山炮在不住的射擊著。遠處的140毫米攻城炮陣地上也炮聲隆隆,響個不停。
一切似乎都恢復了正常。
左季皋看到劈山炮的炮口噴著黑煙,接著遠處的城牆上便現出了一大片麻點(打的是霰彈),似乎還能聽到中炮敵兵的慘叫。嘴角現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之所以在有了西洋大炮的情況下,還如此鍾情於劈山炮,是因為現在正在開火的這些劈山炮,有一種便是他親自設計的。
那是顯鳳四年的事。為了鎮壓長毛教匪,湖南設立了船炮局,由左季皋主持,他根據舊式火炮的樣式,自己設計了一種劈山炮。這種炮是用鑄鐵製成,炮身長五尺,外形如大抬炮,“可裝半斤子半斤群子”(即半斤重的炮彈和半斤重的霰彈),射程約四五里,這種炮可水陸兩用,裝在舢舨之上尤其靈便,可俯可仰,可前可後,在當時算是一種利器了。這些左季皋設計的劈山炮運到湘軍中試用後。得到了湘軍主帥曾伯函的讚賞和肯定,“閣下所制之劈山炮,為水陸之利器。”
對於自己設計的這種炮,左季皋一直相當得意,是以這次西征新疆,他又把劈山炮帶了來,而且還沒少帶。
對於部隊當中裝備了這麼多的舊式劈山炮,精於炮兵作戰的劉金堂曾提出了異議,認為應該多備“西洋開花大炮”,“較為得力”。對此左季皋的解釋是,“中西之器互有短長”,他這樣做,是中西武器“長短互補”。
左季皋一直認為。西方武器在戰事運用上有缺陷,而應以中土武器“補其短”,他不止一次對劉金堂張曜等將說:“外國戰事專尚火器,重者自數十斤至數千斤、數萬斤不等謂之炮,十斤以下皆謂之槍。炮質重而能及遠,非舟、車、駝、騾不能載之以行。非安架不能施放;槍則人持而趨,最為迅捷,馬步皆宜,然質輕子小,不能遠及裡外也。是宜參用中土之人扛劈山炮、架放短劈山炮,乃為盡利。如遇敵,炮不能用,槍不能敵之處,以劈山當之,飽以群子,或實以開花合膛圓尖子,輔以洋槍,護以刀矛,必期得手。蓋師其長並能補其短也。”在左季皋的堅持下,雖然對此腹誹不已,但劉金堂張曜等人還是接受了他們的軍隊當中大量舊式劈山炮存在的現實。
這一次攻打烏魯木齊,左季皋集中了百餘門劈山炮配合法國施耐德大炮作戰,另外一個目的,便是要向諸將證明,他的中西武器“長短互補”理論的正確。
左季皋立於馬上,舉著望遠鏡仔細的觀察著戰況,此時中西兩種火炮的齊射遠觀之下也是極具震撼力,大團大團的黑煙自烏魯木齊城牆上升起,上百枚炮彈呼嘯著重重砸到了烏魯木齊城的城垣之上,剎那間地動山搖,叛軍雖然竭力用火炮回擊,但根本沒有什麼效果。
炮戰持續了足足半個時辰,整個烏魯木齊城徹底被火焰和硝煙所籠罩。劈山炮沒有瞄準器具,準確度欠缺,但密度和頻度多少彌補了這一缺陷。經過這半個時辰的轟擊,看似堅不可摧的烏魯木齊城被轟得七零八落,一顆顆炮彈轟擊在城樓之上,削去大片的碎石瓦礫,或是落入城中(這樣的一般是洋炮打的),砸塌了叛軍士兵藏身的房屋,烏魯木齊城在左季皋的眼中,已然沐浴在了一片火海之中,叛軍的慘叫一時間聲連綿不絕。
看著這一切,左季皋心中十分快慰。
“大帥!這裡離戰場太近,太過危險,萬一叛匪拿炮打過來……”隨後趕來的金順擔心左季皋的安全,下馬來到左季皋馬前勸說道。
“不妨事。”左季皋一心想看大軍破城的情景,笑著擺了擺手,“叛匪炮少且小,打不到這裡的。”
就在左季皋話音剛落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