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山河血,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設的骨幹工作。第三部分是鄉村建設實驗區,以鄒平縣為實驗地。實驗區有縣政府,隸屬鄉村建設研究院,縣長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1932年鄒平由鄉村建設實驗區改為縣政建設實驗縣。鄉村建設研究院於1935年還成立了一個鄉村建設師範,地址在研究部內,梁漱溟曾任校長半年。課程除鄉村建設理論、鄉村教育和精神陶冶外,其他與普通師範課程相同。
鄒平實驗縣的行政區劃經過撤併,整改為14鄉。全縣整個行政系統實行教育機關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縣以下設鄉學,取消鄉(鎮)公所,幾個村或10個村有一鄉學,鄉學就是“政教合一”的機構,鄉學下設村學。設定鄉學村學的目的是培養農民的新政治習慣——農民對團體生活及公共事務的注意力與活動力。梁漱溟說:“我們鄉學村學的組織,如能發生作用,鄉村真正活起來,則對於中國地方自治問題的解決,不啻發明了一把鎖鑰,找著了它的訣竅,豈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業嗎!……我們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作鄉村建設實驗,什麼時候才算成功呢?直截了當地說,就是鄉學村學真正發生組織作用,鄉村多數人的注意力與活動力均行啟發,新政治習慣培養成功而完成縣自治,研究院實驗縣的大功就算告成。”
梁漱溟特別強調,發揮傳統倫理精神在培養農民新政治習慣時的作用。梁漱溟認為,中國倫理是從情誼出發,以對方為重,人與人間的關係可以做到連鎖密切融合無間的地步。中國從前有五倫之說,現在再添一倫,就是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團體,彼此互相尊重,互有義務。梁漱溟透過自己編定的“村學鄉學須知”,來要求大家各盡自己的義務,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倫理情誼。梁漱溟還認為,今日鄉村組織必須是一教學組織,最根本的是要提倡農民“求進步”、“向上學好”。梁漱溟廢掉鄉鎮公所而成立鄉學村學,用意即在此處。鄉學行政上受縣政府的領導,同時接受研究院的指導,是“政教合一”的機構。全鄉組織董事會,推出鄉中德高望重、有文化、年齡較高的人當學長,學長由縣政府下聘書,實際大都是地方鄉紳學者名流擔任。鄉學裡還有教導主任一人,負責管理教育工作。再有研究院直接派來的輔導員一人(大都是研究部的學生),負責指導協助鄉理事和教導主任,在各項工作中貫徹鄉村建設理論思想。鄉學內設以下組織:鄉隊部、戶籍室、衛生室。各村的村學組織與鄉學差不多。鄉學村學中的成員,包括全鄉全村的農民,統稱為學眾。
在鄉村建設運動中主要為農民做些什麼呢?梁漱溟概括為:“團體組織、科學技術”。“團體組織”即把分散謀生的農民組織起來,主要是組織合作社,在這個方面鄒平做得很好,影響很大。“科學技術”即改良農業品種、提倡植樹造林等。梁漱溟在鄒平提出“大家齊心向上,學好求進步”的口號,就是“團體組織、科學技術”這八個字精神的具體體現。“大家齊心向上”是提倡團體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禮俗,“求進步”指生產技術和良好風尚。中國農村長期存在一些陳規陋習,如求神拜佛、吸毒、女孩纏足、男孩早婚等,鄉學村學教育就是要糾正這些陋習。梁漱溟主張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事實證明,確實收到較好的實際效果。
鄉村建設運動的實質與評價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是一個以社會為本位的建設方案。他把中國問題的癥結歸於文化的衰弱,於是以振興儒家文化為旨歸,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梁漱溟始終抱著“故我以為中國問題的內涵雖包括有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而實則是一個文化問題。”之所以從農村著手,則因為“中國原來是不象國家的國家,沒有政治的政治,國家權力是收起來不用的,政治是消極無為”。所以中國建設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從下面做起,從社會運動做起,最直接的則是從鄉村建設開始。而之所以採取改良手段,則因為梁漱溟認為,中國不僅缺乏革命力量,也沒有革命物件。這種分析抹殺了現實中存在的階級對立,顯然沒有看到中國社會的本質,這是其鄉村建設理論充滿矛盾、其實踐必然失敗的主要原因。
鄉村建設的具體組織形式是“政教合一”的鄉學村學,這一機構的特殊性表現在:達到領袖與農民的結合,政事與教育的結合,並寓事於學,把人生向上之意蘊涵其中。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構想是一個政治原則和倫理原則的混合體,充滿了儒家的理想色彩。“而實際上的表現,則是政治化的儒家,即不是用道德理想轉化政治,而是在透過其他途徑取得政治權力後,用政治來干預、歪曲學術,使‘道統’變為對人民進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在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