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51區,山河血,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伴隨著一陣轟鳴聲,位於山腹中的“北方風洞試驗場”再一次開始進行吹風試驗,在風洞內一架飛機模型正在進行著吹風試驗,置架上的飛機模型並不是單發飛機,而是一架雙發大型飛機,而在一旁的試驗記錄上則清楚的標明著“試hl第35次吹風試驗………”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馮桂連帶領航空研究所以及理工學院氣動專業的設計人員轉戰在模型生產、風洞試驗、資料處理、繪製曲線、結果分析、佈局改進等繁重的設計試驗中。在短短的一個月中時間裡,他q]ap為選定氣動佈局方案,他們完成了兩輪試驗,如此快的速度也許在全世界的飛機研製中尚屬首次。
或許這一方面固然得益於透過特殊渠道偷回來的那架“g3m”帶來啟示,也與其過去紮實的基礎研究有關,但正是有了數十次的風洞試驗,有了數千個氣動力資料的分析處理,正是馮桂連等人無數次面對試驗曲線苦思冥想,無數次設計圖紙到深夜,才有新式氣動佈局方案的一舉成功。
“h—l採用層流機翼,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飛行速度,根據計算,如果其速度能夠達ns00公里,那麼就足以擺脫已知的各型日本驅逐機!”面對來訪的專員,馮桂連解釋道。“你的意思是利用速度擺脫戰……驅逐機?”因為時代的關係,雖說管明棠將驅逐機稱為“戰鬥機”,但是在航空研究所內,他們還是習慣性的稱其為“驅逐機……”
“是的,先生,在第三次翼形試驗結束後,我們利用“特l機”進行了空中機翼試驗,在不增加動力的情況下,透過更換機翼使“特l機”最快375公里提升至410公里,而透過更換國產發動機,其速度則提升至467公里,“特l機”機首、機身、機尾的氣動設計,並不符合高速機的要求,而新機的氣動佈局經過多次最佳化……”
在馮桂連的講解中,管明棠只能不時的點著頭,對於航空他完全是一個外行,儘管“試h—l專案”或者說“試l快速客機專案……”是由他提出的,但是在專家面前,他並沒有多少發言的權力,不過雖是如此,他依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依然高速擺脫敵機,這在短期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在轟炸機速度提高的同時,戰鬥機的速度同樣也在提高,而相比於戰鬥機,轟炸機的速度增加總是有限的……嗯……”
在沉默中,管明棠看了一下手中的技術資料,這是航空研究所在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上,制定出的細節規劃。
“最大時速大於500公里、飛行高度大於i0000米,最大載彈量2000公個載彈i000公斤航程大於4800公里……”
無疑單從紙面技術指標上來說,“試h—l”這個集中了航空研究所所有的技術力量研發的遠端轟炸機,或許載彈量不大,但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出類拔萃的,甚至可以說是超一流水平的轟炸機,而且其內在技術含量亦遠高於同時代,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恐怕就是“鳳凰光學”已經開始試製的“1型光學轟炸瞄準儀……”而其是參考前蘇聯ofib一18光學瞄準儀的圖紙製造,那是由2000多個精密零件裝配而成的精密轟炸瞄準儀。玻璃鋼自封閉油箱、高強度防彈裝甲……無一例外的但凡是在“試二四一2”上採用的先進的材料工藝都將全部應用於“試h—l”或許這是第一次,中國航空技術透過“材料學上的先進”彌補設計、發動機等方面的不足。
不過相應的,在另一方面,或許是“試二四一2”的成功,使得他們變得太過自信,以至於在設計“試h—l”時,為了追求高速,甚至轟炸機不可能完全具備的“機動性”他們甚至沒有設計機身、機腹、機頂機槍,只有機首與機尾機槍。
“所以呢,轟炸機仍然不能離開自身強大火力防護,因此,我們不僅不應該削弱飛機的火力,反而應該增強……”
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管明棠的腦海中浮現出二戰時期英美聯合轟炸機部隊在德國上空時,空中堡壘密集的火力網,那種密集的火力網對於任何戰鬥機部隊而言,都等同於惡夢。
“但是……”
眉頭微微一皺,雖說心知先生說的很有道理,可馮桂連卻知道,增加幾挺機槍看似簡單,實際上極為複雜,在增加機槍的同時,同樣需要增加操作人員,而這甚至意味著整個設計都需要推倒重來。
“先生,在最初設計時,我們就考慮過飛機的火力問題,但防禦火力、速度、防護、載彈量、航程,轟炸機的設計是一個整體,對於轟炸機而言,其效能排序應是載彈量、航程、速度、防護以及火力,我們會考慮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