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部分,恍然如夢,標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有註定一般,偶然的巧合,往往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那天胤祥幫我重新抄好了那份貢品目錄,不過康熙想起來要看的時候,已經是四月份,返回京城的路上了。
這次御駕沒有直接返回京城,而是取道江寧,謁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清朝卻是取明朝而代之的,所以當我聽說康熙要去祭拜時,心裡非常的疑惑。
正式謁明孝陵的日子,隨扈的皇子、大小官員一律隨行,康熙三跪九叩,規模和儀式應該一點也不比謁清孝陵差,我混在人群中,一路走著,卻被一塊石碑吸引住了,上面只有四個字,跟在康熙身邊這幾年,對康熙的字再熟悉不過,“治隆唐宋”這四個大字,分明是康熙的御筆,我想,大概是說朱元璋的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和宋太祖。
朱元璋的治國方略是不是超過了唐太宗和宋太祖,我實在是不知道,不過他大殺功臣的做法,卻比宋太祖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明朝在歷史上,也絕對不是什麼強盛的時代,自然,站在這四個大字之前,我未免有些好笑,不明白康熙究竟尊重和推崇朱元璋的哪一點,以一個皇帝而言,只怕康熙做的更好一些不是嗎?
這個疑惑,幾乎是直到離開明孝陵時,才得以解開。從明孝陵出來時,外面已經聚集了許多的百姓和士子,沒有官員的統一指揮,卻跪在地上山呼萬歲,我幾乎忍不住要拍有拍自己的腦袋了,竟忘記了江南一直是反清復明各種活動的根據地,謁明孝陵只是一件小事,不過透過他傳達出的意思卻是深遠的,難怪後人要說康熙有雄才大略了,他這招籠絡民心的政治秀,遠比八旗的鐵蹄來得更有效也更輕易。看來,所謂的帝王之道,真的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離開江寧後,依舊是走水路,雖然康熙沿途要視察河工,不過比起在岸上的日子,水上的日子顯然更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