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永安調,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並無人計較,但宮中女子期盼聖寵的心思卻是不假。
他並沒有急著接話,我腦中想著那旖旎的傳說,越發覺得不好意思起來,只能隨手把玩著方才自卷軸上摘下的紅繩,強自鎮定。
過了會兒,他才道:“多謝你。”
我不解道:“郡王在謝什麼?”
他眼盛笑意,道:“多謝你那日助隆基避過一禍。”
我這才反應過來他說的是什麼,低聲道:“那日我是路過,見小郡王與人對峙宮門處,便起了些勸慰的心思,只是無心隨性之舉罷了。”
他低頭看我,道:“穿著宮婢的衣裳,又出現在鳳陽門處,若說是無心之舉卻有些牽強了。”
我見被他拆穿了,臉竟有些微微發燙,默了半晌才道:“此事確有人故意暗示過,否則我也不會如此精明,能猜到事發的時辰和地方。”
他又靜了一會兒,輕嘆口氣,道:“我知道,是梁王佈下的局。”
這是他初次稱‘我’,而非‘本王’。我聽這話怔忡了片刻,才曉得他竟早知此事,不禁追問道:“既是知道,為何還要任此事發生?”
他淡淡回看著我,道:“此事我早知情,即便是個局卻已有了應對之策。既然他想這麼做,那就隨他吧,想要讓我們陷入險境的是他,真正能決定我們生死的卻只有陛下。”
他話說的甚為隱晦,話中意思卻很清楚。他們的命運,在於陛下是否當真在意他們,肯護著這些兒孫。若是陛下仍不捨他們,即便是天大的罪過也不置獲罪,若是陛下也將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即便是再小的過錯也能人頭落地。
我雖知李氏皇嗣的處境,今日自他這幾句話中,才真正體會了這種為俎上魚肉的感受。
而那刀卻是自己親祖母,俎便是那龍椅。
“我雖有應對之策,卻沒料到那日你會出現,”他靜看著我,道,“既然梁王能告知你此事,他就已經知道了你與我的關係。”我低低“嗯”了一聲,方才壓下去的心慌,又因他這話而一湧而上,我和他其實不過見了數次,所謂關係,也只是那日做給婉兒看的……
他將那連著翠翹金雀的半截遞給我:“另半截玉我收下了,你既能捨身救隆基一命,日後若有我能相助的地方,必當盡力而為。”
我接過那半截,捏在手中卻不知如何作答。
正在怔忡時,忽然聽見閣樓深處有書落地的聲響,不禁僵了身子看他,他示意我不要出聲,正要轉身去看時,那發出聲響的地方已傳來腳步聲,書架一側轉瞬露出個少年的臉,仔細端詳我二人片刻,才忽而一笑,道:“李兄!”
李成器點頭,道:“你又躲在此處看書了。”
那少年自書架後閃出,騷著頭,打了個哈欠道:“此閣中書那麼多,當然要廢寢忘食才能讀得痛快。”約莫離了三四步遠,他才停下來細細打量我,目光灼灼有如實質。
我被他盯得極不自在,正不知如何是好時,他忽地開口道:“這位就是嫂夫人吧?敢在國子監崇明閣談情,果真不俗,不俗,在下張九齡,見過嫂夫人。”
他說完,立刻抬袖,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
第12章 十一 玉搔頭(3)
我未料到他如此說,傻看著他,莫名受了這一禮。
李成器只搖頭,對我道:“這位是西漢張留侯的後人,國子監本只收年過十四的學生,可他就憑著一句詩,破了這例。”
他似笑非笑看我,我忙避了開,道:“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沒想到在此處,卻還能看到張留侯的後人。”西漢張子房助劉邦一統天下,流芳百世,而這少年的神韻氣度,確也與常人不同。
張九齡尷尬一笑:“李兄每次都提我那千年前的老祖宗,害我都不敢見人了。嫂夫人先別急著誇讚我,當初說服老先生的詩句實在拿不出手,不過是無心之作罷了。”
他一句句嫂夫人,叫的我又窘迫起來,忙道:“張公子可直呼我姓名,我——”我剛要開口卻覺不妥,他稱李成器為李兄,卻並不行禮,難道李成器並未向他表露真身?
李成器似乎看出我的猶豫,介面道:“這位是永安縣主。”
張九齡輕啊了一聲,道:“那我方才豈不是叫錯了?”李成器但笑不語,他才恍然再細看我,又恭敬地行了禮,道:“縣主,在下唐突了。”
我這才暗出了口氣,道:“張公子再拜下去,那守門的老先生就要上來了。”
看來他早已曉得李成器的身份,卻直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