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我的鄰居是妖怪,抵制日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保衛處,平反後組織上給安排了別的工作,到老一直住在北京,風風雨雨幾十年,算是在那落戶了,甚至習慣了和老北京一樣吃焦圈喝豆汁,給我們後輩兒人說起在故宮夜巡隊的所見所聞,仍是歷歷如繪。
比如大夥都知道朝廷這個詞,因為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邊主持政務的三大殿叫前朝,皇帝起居的後宮叫後廷,合起來就是朝廷。至於故宮全部門匾上的“門”字,末筆都沒有勾,唯一有勾的門叫錫慶門,這個謎的解釋有很多版本。據說皇城裡的忌諱很多,門字末筆在書法中稱勾角,而皇宮大內最忌諱鉤心鬥角,所以把末筆的鉤都給抹了。唯一例外的錫慶門,位於後廷東部,是整個紫禁城裡的重要交通樞紐,按以前迷信的說法,這座門相當於人身的死穴,需要有遮攔,因此皇城裡只有“錫慶門”的末筆帶鉤。要是碰巧有去故宮遊覽的讀友,別忘了去驗證一下是不是真這樣,保證會有意外的發現。
相比這些稀奇古怪的見聞,二舅最為津津樂道的段子,卻是當年在故宮聽老賈同志講的一則軼事。前清時紫禁城戒備森嚴,御林軍各營各旗分別有自己的防區,守得鐵桶相似,連蒼蠅也飛不進去一隻,可在咸豐年間,出了件奇人奇事。
咸豐初年,順天府宛平縣有個鄉下的草民,最普通不過的平頭百姓,祖宗八代沒吃過飽飯的這麼一位,這人姓王,窮人沒大號,有個小名叫庫兒,連起來叫王庫兒,綽號傻柱子。傻柱子是老北京土語,意思是實心眼兒一根筋,不懂王法只知道賺錢。到他這代做了點小買賣,每天蒸了饅頭用小車推到北京城裡販賣。有一回無意之中,撿了一塊出入紫禁城的腰牌,腰牌就相當於通行證。您說這小子膽子多大,撿到腰牌絲毫沒考慮王法當前,先想的是紫禁城裡能不能賣饅頭?他也想不到這是多大的雷,私自把腰牌上的名字颳去,換成自己的名字,轉天開始不在街上做買賣了,大搖大擺地推著小車,往紫禁城裡就走。
當時守衛的軍兵也想不到有人這麼大膽子,未經許可就敢去大內禁地擺小攤,又看王庫兒帶著腰牌,還以為是內府特批,便把他放進去了。從此王庫兒財迷心竅,每天起早貪黑到皇宮裡做買賣。那些往來的宮女太監和御前侍衛們,也都認為這人能在紫禁城裡賣饅頭,肯定是上面准許的,所以都沒多問,還有不少人來買他的饅頭。別說王庫兒這手藝還真吃得過,人人都說他這饅頭蒸得好。
有時趕上早朝,王公大臣們天不亮就進紫禁城候著,總不能讓皇上等大臣不是,因為起得太早,很多人來不及吃早點。王庫兒聽說了這個訊息,起得比這些大臣還早,推著熱騰騰的饅頭來賣。那些王公貝勒文武臣工們,一看宮裡還有賣饅頭的,都覺得這事稀奇,可一聞見饅頭的香味,肚子裡便打鼓了,紛紛掏錢買來吃,有的上朝沒帶錢,本來上朝也沒必要帶銀子,就找帶銀子的大臣借錢買。王庫兒這饅頭比街上賣得貴了幾倍,但在紫禁城裡卻是蠍子粑粑獨一份,天天賣個精光。這事除了皇上不知道,連後宮的皇后都有耳聞,聽說前面有個賣饅頭的小販,做饅頭的手藝京城一絕,所以皇后和嬪妃們也不時差太監來買。這些人吃慣了山珍海味,沒吃過這種家常的饅頭,一來吃個新鮮,二來人人都說好吃,本來覺得一般的人,也不免覺得好了,另外宮裡跟饅頭搭配的全是好東西,可不是就著鹹菜疙瘩吃。由於王庫兒常年在皇宮擺攤兒賣饅頭,時間久了和那些侍衛太監,乃至王爺貝勒都混個臉兒熟。有一次身體不適,偶爾沒去紫禁城賣饅頭,大夥天天看見他,一天看不見還都挺惦記,據說某位王爺還特意派御醫去給他瞧病,可謂出盡了風頭。
到後來王公大臣和皇后嬪妃們,總跟皇上唸叨,說皇上真是有道仁君,體恤大臣們早朝辛苦,便特意讓人在宮裡賣饅頭給大夥吃。皇上越聽越納悶,哪有這回事?哪來的什麼饅頭?不過再英明的皇帝,也喜歡底下人溜鬚拍馬,說是仁君聖主那還不高興嗎,當然是龍顏大悅,也沒再往下追究。
直到好幾年之後,王庫兒無照經營非法擺攤兒的事才敗露。原來當初御膳房有個執事出來買菜,一時大意把腰牌丟了,由於擔心受到責罰,始終沒敢呈報,王庫兒撿到的就是這塊腰牌。想那皇宮大內紫禁城,守衛嚴密城防堅如磐石,竟讓這個小人物進入如履平地長達幾年之久,也當真是不可思議了,事情近乎荒誕,卻在紫禁城裡真的發生過。
現在的電視劇,很流行拍清宮戲,但那些格格貝勒皇帝的故事大夥早看膩了,我覺得如果能把王庫兒進宮賣饅頭的事添油加醋演義一下,完全可以拍成一部連續劇,觀眾們一定很喜歡看。
第十三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