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部分,盜墓之驚心詭事,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明軒的名氣越來越大,已經不滿足於在什剎海給人長眼鑑別珍寶的真偽了,他不止一次流露出一種要親自出去探險尋寶的想法……而且,這位周老爺子的目標也很明確:有生之年能夠親自去探尋那些失落在大漠深處的西域古代文明……
我們在運城關公廟上完香,又重新折回,一路向西開進。
姚俊說其實真要尋寶,根本用不著大費周章去條條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判斷準確,都能摸到寶貝!周明軒真的在意幾件所謂的珍寶嗎?他其實是一個很淡泊名利的人,從來不注重錢財利祿,但是他很看重名聲!或許他想憑藉自己的能耐,去做幾件轟動的事情,以此來向世人證明些什麼!
周明軒經常感慨,別人給冠上的名號,都是假的,都是有求於己才會來陪著笑臉抬舉自己的;所有的名號和頭銜,都比不上自己在一個無名的角落發掘一個天大的秘密——那才是最為榮耀的!所以,周明軒就一直在密切的關注鬼文和有關古陌的傳說。老周曾經對姚俊說過:西周版《山海經》有很多關於鬼族的記載,並且他總是感覺鬼族和古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和鬼族關係最為密切的就是傳說中的扜彌古國……
第四天,我們驅車幾千裡,趕到了敦煌西南八十公里的一處陽關遺址。
那裡有專門等候在沙地邊緣,為沙漠旅行者提供嚮導服務的人,收費情況因人而異。姚俊和一個當地嚮導談好價錢後,我們就馬不停蹄趕往傳說中的四十道山樑。
嚮導說,每年在春秋兩季,都會有成千上百的人去沙漠中旅遊,他們的目的都不言而喻:不是去探險,就是去尋寶……因為在四十道山樑那裡,黃沙下面覆蓋著一座千年古城鎮。都說那才是當年真正的陽關鎮所在。
從西漢開始,中原王朝就在陽關一帶屯田駐兵,戍衛著絲綢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往來於西域、西亞與中原地區的各國商隊,滿載著香料、珠寶、皮革、絲綢、茶葉、陶瓷玉器……絡繹不絕的從陽關漢兵的駐囤地穿梭。陽關實際上就成了絲路上一個重要的中轉集散地。很多商人就在陽關完成了貨物買賣和等價交換,然後各自又滿載而歸,原路返回自己所在的國家……
大約在隋朝的時候,因為陽關一帶環境急劇惡化,荒漠不斷向陽關侵蝕,陽關以西的思路幾乎已經完全廢棄,陽關才開始漸漸的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直到有一天,遮天蔽日的漫天狂沙瞬間掩埋了陽關集鎮,一座曠古名城無聲無息的消失在了沙漠之中,也隨之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一千多年以後,人們才突然發現,在四十道山樑附近遍地散落著銅錢古幣、陶瓷玉器……旅行者稱那一帶叫古董灘。因為只要被風吹過之後,就會有大量的古代文物、錢幣和白骨露出沙面!人們這才知道,原來在黃沙覆蓋之下,竟然完整的儲存著一座古城遺址。一些幸運的人,在黃沙下面還找到了許多存放珠寶玉器和金銀銅幣的倉庫和暗室。
消失千年的陽關古城鎮重又出現在世人眼前。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探險家、考古隊紛至沓來,瘋狂的對陽關古城進行了毀滅性的挖掘!有時候,不同的尋寶隊,為了爭搶一枚金幣,還會不惜動起刀槍……
陽關被洗劫過後,興奮的盜寶者又把黑手伸向沙漠腹地,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南道,無休止的向西跟進,但凡埋有古蹟遺址的地方,都已經前前後後被翻了底朝天。嚮導說,比起那些埋在黃沙下面的文物被盜失竊來講,讓人最為痛惜的是文物古蹟遭到的滅頂之災……
“有些代表著數千年以前西域古文明的古城遺蹟,被尋寶的探險者們破壞殆盡,本來生動鮮活的西域古文明遺蹟,永遠而徹底的斷送在了無知的探險者手裡”……嚮導顯得很激動,讓人聽著不免有所動容。
姚俊問嚮導:“你是本地人 ?'…87book'”
嚮導頓了頓,說到:“我不是本地人。我是以前是北京人。年輕的時候跟著幾個大院裡長大的哥們來西域尋寶,其中有一個家裡是當大官的,知道什麼地方有寶物。我們前後來四十道山樑四趟,前三趟都滿載而歸,第四趟也就是最後一趟,我們十個人在白龍堆遭遇到了沙暴。持續了七天七夜的沙暴,活埋了八個,我僥倖活了下來。人雖然活了下來,可永遠失去了一隻眼睛……我之所以留在這裡給人做嚮導,一是在半路上勸返那些利慾薰心別有所圖的人;二來,如果來者不聽我勸,我就會把他們引入白龍堆的白龍鬼道。我的八個兄弟會在那裡迎接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