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希望之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已被她訓練成了會“體貼”親人的超常兒童。這不是牽強附會是什麼?對於這樣的牽強附會,劉亦婷的家長還有一段自圓其說的解釋:

我15歲開始自學和從事舞臺劇創作,喜歡從劇情的結尾來構思劇情的發展過程,並透過有限的臺詞和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由於這個原因,我對命運走向及生活細節的含意十分敏感,習慣於從既成事實去追溯發展的脈絡,或從不起眼的小事去預見可能的後果。這種注重因果關係的習慣,又一次促使我在確定目標之後,積極尋找通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373頁)

她這段話看起來漂亮,實際上卻把自己“牽強附會”、“按圖索驥”的寫作手法暴露無遺。所謂按圖索驥,就是說按照已經存在的主觀意圖去牽強附會的尋找證據。劉亦婷家長的寫作方法就是先從“素質教育”這個已有的主觀意圖入手,然後再仔細回憶劉亦婷成長過程中一些跟素質教育能扯上邊的細節(不管如何牽強)這樣,一一對號入座後再貼上標籤。一本“素質培養紀實”就這樣被打造出來了。

想必很多讀者看過趙麗蓉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侯耀文演的那個電視臺導演用的就是按圖索驥的思維方法。他在採訪這位英雄母親前腦袋裡已經有個“圖”了,這個“圖”就是這個英雄母親德高望重,從小就給英雄灌輸道德觀念,講諸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如今,劉亦婷的家長把過去那套塑造英雄的手法又撿起來了。他們先是把劉亦婷打造成了“素質教育的英雄模範人物”,然後又把自己打造成“英雄的母親”、“英雄的父親”,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導演來包裝他們,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為全國人民奉獻了一出“素質教育典範”的大戲。

我們看看這個“典範人物”是如何塑造出來的。劉亦婷10個月時手舞足蹈幾下成了展示藝術細胞;1歲時跺了幾下腳成了即興創作舞蹈;1歲3個月的時候發了一聲“啊”被認為學會了抒發感情;3歲時在鋼琴上拍了幾下成了即興作曲;6歲時彈了幾下電子琴成了自學樂器;玩了幾次五子棋成了鍛鍊邏輯思維能力;心情不好的時候唱歌成了一項“善於調控情緒”的發明……

我們還是仔細剖析一下劉亦婷家長牽強附會的筆法吧:

在我的努力下,婷兒5個月大時,便對音樂和舞蹈表現出日益明顯的興趣:

……餵奶喝水都要聽著歌兒才肯吃,不管多調皮的時候,一聽見歌聲就乖了。大人一唱歌,她就全神貫注地聽著,還哼哼嘰嘰地想跟著學。我若在她面前跳舞,更是把她高興得不得了。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40頁)

看到這段文字我想起了一則新聞,說一些奶牛場透過給牛聽音樂增加了產量。根據這則新聞我們能不能這樣推測,對於音樂和舞蹈或者說節奏的興趣是人類的本能,是根本不需要培養、教導的,如果連這種本能都牽強附會成自己早期教育的功績,我想,這完完全全是一種反科學的態度。

到她滿10個月時,婷兒的藝術細胞似乎已經形成了:

……那天我抱著她哼了幾句歌,她居然自己又哼又舞起來,雖然只是亂晃著胖胖的小手,但她是在“跳舞”卻不容置疑。當我扶她站在穿衣鏡前時,她更是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來。

這種“跳舞”雖然只是一種模仿行為,但創造多半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且模仿也是一種有待發展的能力,需要大人隨時鼓勵,以增強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40頁)

大家都看過馬戲團的表演,笨拙的大象在音樂中也能翩翩起舞。為什麼?一種條件反射而已。對於10個月的劉亦婷來說,對於節奏感強的音樂產生條件反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劉亦婷的家長卻把這當作劉亦婷藝術細胞形成的證據,是自己培養的結果。這真是一種可笑的邏輯。

婷兒剛滿1歲,模仿能力就發展得相當好了:

……大概是一個星期前吧,我發現婷婷會自己“玩家家”(做遊戲)了。她拿著小宋的牙缸,一會地裝作刷牙,一會地裝作吃、喝,還“吧噠”著小嘴兒品味呢。興趣大得呀,抱都抱不走。這大概是一種自發的模仿吧。

還有一天,我發現婷兒老是興奮地跺腳,就稱之為“跳踢踏舞”,還鼓勵她一次又一次地跳。我認為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信心。

嬰兒時期形成的即興創作舞蹈的興趣,使她在後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