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張家的罪證?
姓姓姓姓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4章 張家的罪證?,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系統來了,姓姓姓姓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334章張家的罪證?
溧陽縣內,朱楩並未率領大軍全部入城,而是讓大軍在城外安營紮寨,只帶著小部分人入城了。
他一個人騎著高頭大馬的老夥計走在最前面,後面跟著馬車,裡面坐著湯徐兩家的千金小姐,隨後就是王福、牛勝與彭越三大將軍,然後還有那一百近衛。
不過這些人也不少了。
“溧陽縣令李陽參見滇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有失遠迎還望勿怪。”
溧陽縣縣令李陽在一些人的簇擁下,前來參拜。
畢竟現在的溧陽只是一縣,除了縣令以外,沒有幾個官員,倒是一個身著闊綽的富員外模樣打扮的中年人,引起了朱楩的注意。
不等朱楩開口詢問,那人也跟著拜了下去,高呼:“溧陽張家張昊靈參見殿下千歲。”
我還張起靈呢。
朱楩心裡吐槽腹誹一陣,表面上當然不動聲色的說道:“都起來吧。本王這次出巡,只是要巡查一番海邊沿岸,路經此地稍作休整一番,你們不要太過在意。”
這些當然是託詞,總不能直接說要來調查他們吧。
“殿下初來乍到,恐無行宮下榻,如若不棄,還請移駕張家別院暫且住下,”張昊靈張員外主動說道。
朱楩看了眼溧陽縣縣令。
李陽也趕緊說道:“啟奏殿下,縣衙廟小,唯恐委屈了殿下。而張家乃是溧陽本地世家,而且張家多出儒生,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乃是忠君報國的世家典範,還請給他們一個孝順的機會。”
其實住在當地人家是很正常的事,古代不論是普通行商還是行人,也不是說走到哪裡都能住在酒樓的,更多的時候像是一些小村小寨子,就沒有酒樓,只能借住到別人家裡。
大多人家也會行個方便。
而借住一晚臨走之前,多少也會留一些錢財以作謝意。
包括乾隆下江南,很多時候也不是全都住在行宮,據記載,也曾一路找到過很多世家過著官員的招待。
比如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都會住在海寧陳家。
也導致陳家就此崛起,成了浙江一代有名的大家族。
張家如此獻殷勤,自然也有其道理的。
當然縣令也是樂意的,好傢伙,殿下您一百多號人來我縣衙人吃馬嚼的,你們走了之後,這份虧空怎麼辦?
洪武年間的官員俸祿本就不高,一個縣令又有幾個錢。
所以最好還是忽悠到張家去為好。
“既然如此,那就打擾張家了,”朱楩從善如流的答應了下來。
“哪裡哪裡,該是咱們張家祖上增輝,也是咱們蓬蓽生輝才是,”張員外低下頭,顯得恭敬有加。
就這樣,朱楩一行人跟隨著張員外,以及在李縣令的隨同下,在進入溧陽縣以後,直奔張家而去了。
張家就是這溧陽縣最大的世家,也就是俗稱的所謂士紳,別看李陽才是縣令,但是很多時候很多事上,連李陽都要依靠張家的輔佐,才能把政事辦好。
雖然不至於出現讓子彈飛裡面的名場面,連審訊都要去講茶大堂,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巧立名目,拉攏豪紳,繳稅捐款’事成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但是有一說一,古代的稅收其實是很麻煩也很複雜的,還真要由當地士紳幫著官府來徵收。
以至於許多士紳雖然沒有官職在身,但是也有很多繁雜的名頭在身。
像是力役、雜役,軍役出自軍戶籍,不在其列。
尤其是如果誰家攤上了運糧任務的漕糧官,那真是有可能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
這裡所指的不是軍中的運糧官,不是從國家糧庫運往前線或者兵營。
這裡是指從地方往國庫運糧,乃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不但一路上的耗費需要運糧官自掏腰包,如果誤了時辰,據說在秦朝乃是死罪。
所以古代世家與士紳還是很有地位的。
其實明朝還差了許多,若是放在宋朝乃至唐朝,那些世家甚至不把皇權放在眼裡。
李世民不就在百家姓上吃了悶虧。
哪怕是唐太宗,最後也只能選擇妥協。
早在隋朝就出現了科舉制度,也是楊廣要跟世家掰掰手腕子的目的。
可到了李唐,還是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也就是所謂的推舉制度,讓世家繼續把持著統治階級中的地位。
扯遠了。
不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