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部分,成功緻富全書,敏兒不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面對機會或挑戰,他就可能畏畏縮縮,這樣,即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在其自我意識裡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識。其實,只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管是企業家,商人或是學生、教師,其工作績效都會發生奇蹟般的變化。
2。自我意識可以改變。
一個人難於改變某種習慣、個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
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很多人對心理諮詢或指導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普萊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識心理學的先驅之一,他在這個問題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實驗。雷奇認為個性是“一套思想體系”,思想與思想之間必須一致。同這個體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和不被相信,因而也不能引導人的行為;相反,與這個體系一致的思想則被採納。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識,或者他的自我觀念。雷奇是一位教師,他用幾千個學生來驗證了“自我意識”的理論。
雷奇的理論認為:如果某學生學習某科有困難,可能是因為(從學生的眼光看)他不適於學習這門學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變學生這種觀點體現的自我觀念,那麼他對這門學科的態度也就會相應改變。如果在幾千名學生因改變了自我意識進而改變了成績的實驗中引導學生改變他的自我定義,他的學習能力也會改變。這種理論得到了驗證。一個學生在100 個單詞中拼錯了55 個,而且很多課程都不及格,以致喪失了一年的學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績平均91 分,成了全校拼寫最優秀的學生。另一個男孩因成績太差而被迫退學,進入哥倫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