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處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0部分,我為王,僻處自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要費些功夫了,為此,牛騰不得不專門派出人手潛回漢國,向國安局彙報自己的最新想法和方案,並請求相關的人員,物資的支援。
人員或許能補充,但物資只怕就是天方夜潭了,國安局再牛,也不可能千里迢迢地給他送來急需的物資補充,所以一切,還得靠他自己來想辦法。
靜靜的聽完了何勇與汪強兩人的彙報,也聽了何勇的擔心。不得不說,這個年輕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還是有想法的,看得比一般人要遠一點,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從大漢王國走出來的牛騰自然知道土地對於農民的重要性,大漢王國起家之本。便是在積石郡裡大量地走馬圈地,然後將這些土地無償分配給了無地的流民,並給他們配發牲畜,農具,歷經數年,吸引了無數的流民千赴後繼地踏上前往積石郡的路途,最後終於造就了積石郡的繁榮,形成了大漢王國騰飛的根基。
而隨後遍佈全國的土地改革,也是在積石郡的經驗之上根據當地實際。加以變通而最終形成的。
秦國人要改革了,卻是照搬漢國的一套,這行得通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兩國所面臨的實際環境大不相同,只怕不僅不會出現秦國當局想要的結果,反而會生出許多亂子來。
牛騰很清楚,當時的徵東軍之所以敢於出臺這個政策。是因為當時控制大草原的匈奴人已經被秦國打垮了,而秦國在打垮匈奴人之後。轉頭又去對付趙國,這在大草原之上,造成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權力真空,徵東軍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乘虛入的。廣袤的土地無邊無際,卻沒有主人,這才是當時徵東軍敢於放手分地的原因所在。
徵東軍上上下下不在乎土地。而在乎人口,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丁來積石郡所出臺的這個政策,在當時是異常英明的。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當時的徵東軍可算是將家底兒都掏出來了,大量的補貼政策出臺。光是農具,種子,牧畜就讓徵東軍負債累累,據說當時的徵東軍都督高遠,現在的大漢國王連老婆的陪嫁錢都全都掏了出來,在大漢王國高層有一個流傳的笑話,就是大漢立國,財政狀況好轉以後,國王高遠向財政部長討要當時自己貼補的這些銀錢,卻被財政部長王武嫡以查無實據為由給拒絕了,把堂堂的國王氣得七竅生煙,捲袖子揮拳頭便要上去揍王武嫡,好在當時王上身邊還有幾位夫人在,生生地將他拉住了,但也嚇得王武嫡抱頭鼠竄。漢國朝堂,民間都將其當成一個笑話,但牛騰可知道這不是一個笑話,因為當時二夫人寧馨便在身側,拉架的便有她一個,寧王妃的確是將這個當做笑話講給了牛騰聽過。
對於這一點,牛騰也一直是很迷惑的,整個大漢王國都是大王的,為什麼大王還念念不忘向財政部追討這筆錢呢?而且追討的結果還是碰了一鼻子灰,王武嫡的態度強硬得很,當時沒有借條,沒有證人,自然不作數。當然沒有證人,這筆錢是高遠直接從家裡搬到王武嫡哪裡去的,現在王武嫡不認帳了,大王也無可奈何。
雖然是一個笑話,但也說明了一件事,當時徵東軍的土地改革,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現在秦人來做這件事情,他們付得起這個代價嗎?秦國可不是當時的徵東軍可比的。徵東軍當時地處一隅,兵馬不過上萬,治下子民拋開遼西不談,只不過幾十萬人而已,而遼西的土地改革則是在積石郡已成氣候的情況之下才進行的。
大漢的土地改革自積石郡算起,歷經十數年,至今還沒有完全竟功,這其中的複雜情況,如果寫成文章,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也不為過。
秦人想要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經濟,便來生搬硬套漢國的經驗,只怕最後畫虎不成反類犬。天時,地利,人和,在牛騰看來,秦國根本一條也不佔,要知道,當時徵東軍在遼西開展這項工作的時候,便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即便現在大漢王國商業,工業體系成熟,大量的資本正在流向這兩個市場,但在進行土地改革的時候,仍會遇到不少的麻煩,牛騰相信,在秦國這個仍然以土地為最重要資產,以農稅為根本政府收入的國度裡,土地改革會帶來極大的麻煩。
也許,最終這個麻煩便會成為壓倒秦國的個曾經的巨無霸的最後一根稻草。
“完全不用擔心。”牛騰信心滿滿的對何勇道。“這不是他們的機會,相反,這會成為我們的機會。”
“大首領,這話怎麼說呢?在我看來,當年如果他們也給我分這麼田地的話,我就不會拿起刀槍來造反了,而是會老老實實的去種地,只要能吃飽穿暖,誰會幹這個提著腦袋的買賣啊!”何勇有些不量解首領的淡定。
“政策當然是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